▲何丙仲讲述南普陀往事
历朝历代,各地都有撑门面的地方,接待外宾办宴会。
比如,北宋政和年间闽南泉州的来远驿,明代北京设有会同馆款待“四方之夷”,福州有柔远驿接待琉球来客……这些邸、馆、驿等机构,就算是古代历代王朝的“客厅”。
在厦门,古有同安的大轮驿和灌口的深青驿,设在官道边,但都只是内部使用的邮传机构和公务招待所,没有涉外功能。
一座寺庙的地位为何如此显赫?何丙仲说,明末清初,山海景致得天独厚已是鹭岛一大名胜,南普陀寺,地处厦门岛南部,背后是挺拔秀丽的五老峰,山门朝向大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的前身是普照寺。
夸南普陀寺的人有不少。明代邑人刘汝楠有“树色摇山殿,江声到寺门”之句夸奖;崇祯年间任太常寺卿的邑人林宗载,更是在他题刻的那通《田租入寺志》石碑中赞美道:“吾禾山普照寺,五老开芙蓉于后,太武插云霄于前。骊龙探珠,吞吐日月。左右钟鼓,对峙两肩。每风雨晦明,若有击撞之状。蜿蜒之下,飞泉历落,可以濯缨;石洞玲珑,可以逃禅。岛屿参差,渔火四照,山光水光,上下一色,凡来游鹭门者,皆延清挹爽于此,真吾禾胜地也。”
彼时,五老峰下已有万历辛丑(1601年)的“陈第、沈有容题名”和林宗载署名“亨万”的“飞泉”等石刻,说明已经有诗人游历于此。
“到了清代,海水已退给寺前一片旷地,人们还是觉得到此不方便,不如‘厦门城’周围山中的虎溪岩、天界寺、万石岩这些寺庙咫尺之遥,抬腿就到。”何老说,所以直到清朝初年,“五老凌霄”名气虽大,但喜欢到处题刻的黄日纪和那些“云洲诗社”的社友们却懒得在此多留些墨宝。
在清初底定台湾之后,靖海将军施琅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普照寺的边上建了寺院,且改名为南普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