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笔记中的厦门地标
将军祠如今只是一个空名,在过去这里却是西方人笔记中厦门的“地标建筑”。
1910年,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毕腓力在他的《厦门纵横》中介绍厦门的石牌坊。他写道:在厦门城附近路边的许多石坊表中,有一座尤其值得一说。它是这一带最大的石坊表,高达15或20英尺,刻着非常漂亮的浮雕。除此之外,还有成排精心制作的外国雕像,有的站着,有的跪着,用放大镜就能看得到。文后照片,牌坊匾额上“勋崇山海”字样依稀可见。
在1912年出版的《厦门概况》英文原版书中,有另一幅有关厦门牌坊的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是:“牌坊是用来旌表勇气和美德,或者是纪念那些将荷兰人从这里赶走的勇士们。”这是一座四柱三间重檐庑殿顶牌坊,匾额上,隐约可见“勋崇山海”四字。查《民国厦门市志》,有“勋崇山海坊”,在崎岭(今思明区文园路将军祠一带),为威略将军吴英立。
在许多西方来华人士的笔记中,将军祠成了清代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象征。将军祠的建筑版画,还被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引用为配图,用于描述“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将军祠较为荒凉,后厦门一中在将军祠建新校舍,学生众多,将军祠也渐渐热闹了起来。
建议在适当地点修复将军祠牌坊
当年的将军祠辉煌一时,现在还留下多少遗迹?昨日,导报记者采访了厦门多位文史专家。专家说,当年的将军祠现在确实只剩下两只石狮子。
▲祠堂旧址前残存的石狮子
厦门市文史专家龚洁介绍,1853年,施琅祠堂牌坊被厦门小刀会起义军以“施琅背叛郑成功”为由烧毁。上个世纪,厦门被日军占领时,吴姓码头工人与爱国民众抵制日军海上运输。日军心怀不满,又发现吴英将军祠贴有抗日标语,就放火烧毁吴英祠。从那以后,将军祠逐渐从建筑群体沦为了历史名词。
如今,吴英祠只剩下两只被埋了半截的石狮子,吴英祠遗址附近还有一座吴氏祠堂,不似闽南宗祠的红砖瓦、飞翘檐,吴氏宗祠颇具中西合璧的味道,窗户顶都是半圆形的,门廊顶部的拱顶也是弧形的。年久失修,宗祠的门框窗框全部脱落,看上去有些荒凉。
将军祠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因有“靖海将军”施琅和“威略将军”吴英的祠堂而得名,作为厦门岛内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这里承载了许多人文典故。龚洁建议,可以在适当的地点,修复将军祠的牌坊,既不影响交通,又有纪念意义。修复将军祠有特别的意义,不仅是纪念这两位英雄人物,更是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