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时代感”焕新生
在交响乐的伴奏下,古老的南音汩汩流出,一曲《南音随想》如茶香、如诗行……去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厦门市南乐团主力打造的节目《南音随想》与西方交响乐擦出别样的火花,让传承千年的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惊艳世界。
“太震撼了!清音雅乐跟交响乐交融在一起,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别有一番韵味!”厦门“90后”网友叶青虾说,看完那场演出后,原本对传统戏曲“不感冒”的她瞬间被这千年古乐俘获了。
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这是厦门文艺精品屡受追捧的第三法宝。黄荣认为,无论就培养文化自觉而言,还是从弘扬主旋律来说,文艺创作都要大胆创新创优,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包括戏曲在内,优秀舞台作品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曾学文说,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拿捏,也可以说是在找寻与年轻一代文化对接的方式。
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南音也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人的问题。传统南音的舞台表现形式以静态的坐唱或站唱为主,而曾学文的作品《长恨歌》,则融入了舞蹈艺术,以乐舞的形式来表现,使得传承千年的南音有了更强的时代感,颇受年轻人欢迎。
“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探索中,南音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舞台上既保留了南音的原汁原味,又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艺术感受的要求。”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说。
高甲戏《大稻埕》也成功实现了现代审美与古典神韵的有机融合。在多个场景中,借鉴融入了西方话剧、影视等的表现手段,既重视高甲戏剧种表演本身的样式感,又注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剧用“当代性”的戏剧舞台语汇彰显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以现代审美诠释历史。
曾学文同时强调,所有的创新都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南音作品《情归何处》为例,它既传统又相当现代。故事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以古雅姿态且歌且行,但主人公对自我和女性价值的把控,对现代的观众启发良多。
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创新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关键。曾学文说,文艺创作要唱好时代主旋律,不能是说教式的,而要从人性化入手。其作品《蝴蝶之恋》巧妙地将传统的“梁祝”传奇和现代爱情故事结合起来,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两岸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更溯源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具有共鸣之效和震撼性的艺术表现力;而《大稻埕》则以“小家”折射大时代,透过小人物看大历史,思索历史洪流中人的抉择与生命的尊严。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符合年轻人的视角。2016年在金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高甲戏《大稻埕》作为开幕演出,引发两岸民众的强烈反响,不少金门的年轻观众直呼“震撼”。
“其实年轻人并不排斥主流价值观,只是我们需要用年轻人的视角、感觉传达这种主旋律。”曾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