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守正与创新:文艺精品迸发的“厦门力量”(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C “时代感”焕新生

  在交响乐的伴奏下,古老的南音汩汩流出,一曲《南音随想》如茶香、如诗行……去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厦门市南乐团主力打造的节目《南音随想》与西方交响乐擦出别样的火花,让传承千年的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惊艳世界。

  “太震撼了!清音雅乐跟交响乐交融在一起,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别有一番韵味!”厦门“90后”网友叶青虾说,看完那场演出后,原本对传统戏曲“不感冒”的她瞬间被这千年古乐俘获了。

  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这是厦门文艺精品屡受追捧的第三法宝。黄荣认为,无论就培养文化自觉而言,还是从弘扬主旋律来说,文艺创作都要大胆创新创优,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包括戏曲在内,优秀舞台作品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曾学文说,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拿捏,也可以说是在找寻与年轻一代文化对接的方式。

  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南音也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人的问题。传统南音的舞台表现形式以静态的坐唱或站唱为主,而曾学文的作品《长恨歌》,则融入了舞蹈艺术,以乐舞的形式来表现,使得传承千年的南音有了更强的时代感,颇受年轻人欢迎。

  “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探索中,南音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舞台上既保留了南音的原汁原味,又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艺术感受的要求。”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说。

  高甲戏《大稻埕》也成功实现了现代审美与古典神韵的有机融合。在多个场景中,借鉴融入了西方话剧、影视等的表现手段,既重视高甲戏剧种表演本身的样式感,又注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剧用“当代性”的戏剧舞台语汇彰显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以现代审美诠释历史。

  曾学文同时强调,所有的创新都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南音作品《情归何处》为例,它既传统又相当现代。故事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以古雅姿态且歌且行,但主人公对自我和女性价值的把控,对现代的观众启发良多。

  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创新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关键。曾学文说,文艺创作要唱好时代主旋律,不能是说教式的,而要从人性化入手。其作品《蝴蝶之恋》巧妙地将传统的“梁祝”传奇和现代爱情故事结合起来,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两岸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更溯源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具有共鸣之效和震撼性的艺术表现力;而《大稻埕》则以“小家”折射大时代,透过小人物看大历史,思索历史洪流中人的抉择与生命的尊严。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符合年轻人的视角。2016年在金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高甲戏《大稻埕》作为开幕演出,引发两岸民众的强烈反响,不少金门的年轻观众直呼“震撼”。

  “其实年轻人并不排斥主流价值观,只是我们需要用年轻人的视角、感觉传达这种主旋律。”曾学文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湖里区文艺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出炉,只要你符合条件,大胆来申领!

近日,湖里区文体出版旅游局、湖里区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湖里区文艺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厦湖府办〔2018〕2号),以下简称《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湖里区文化繁荣兴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的精神要求,制定了本《办法》。 扶持奖励对象1在湖里区注册纳税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

湖里区创新实施“1+5”工作机制 打造新时代群众精神家园

禾盛社区书院举办自然体验营,孩子们乐在其中。(本版资料图/湖里区提供)   兴隆社区书院亲子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阅读绘本。   金安社区书院学员担任义务教师,传播法律知识。   禾欣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书院课程。   “社区能人”党员黄艺强为金尚社区居民开设摄影技术培...

法律科技公司聚厦 论道法律科技创新

台海网1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顺和)昨日,第一届海西“法律科技与律师业务创新”论坛在厦门举行,多家国内顶尖法律科技公司创始人云集厦门,带来了最新的一手法律科技创新资讯。   与会的法律科技企业有法大大、赢了网、为安法律金融、律诚保理、法狗狗、法蝉、理脉等,分别是国内电子合同、法律电商、线上不良资产处置、保理服务、法律人工智能等法律垂直细...

《24小时》曝人物关系海报 许晴伊桑霍克感情成谜

今日,将于1月26日国内上映的犯罪动作电影《24小时:末路重生》曝出人物关系版海报。主演伊桑·霍克和许晴在电影中不仅双双变身打星,上演飞车枪战等惊险动作戏,两人在24小时内迅速发展的感情线也十分引人遐想。片中的其他角色如饰演反派的保罗·安德森、利亚姆·坎宁安等同样个个...

2017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解密创新之路

听!创新英雄们这么说   ——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上)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两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3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不断刷新中国创造的高度,彰显我国的创新自信。而这些成果的缔造者们,大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