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出品的首部原创青春流行音乐剧——《生生不息》在厦门嘉庚剧院上演。剧中,厦门本土高校师生实名本色出演,生动地诠释了集美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嘉庚精神,引发共鸣。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出品的《邵江海》《蝴蝶之恋》《渡台曲》《陈嘉庚还乡记》,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出品的《阿搭嫂》《大稻埕》,厦门市南乐团创作的南音乐舞《长恨歌》《情归何处》《金石吟》,厦门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话剧《雁叫长空》《老宅》,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艺术学校合作出品的大型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闽南大戏院原创音乐剧《微·信》……近年来,“厦门味”原创文艺精品异军突起,数量和演出频次前所未有,让专家惊叹,也让同行注目,其中多部作品获得大奖。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原创文艺精品还经常“走出去”,甚至走上国际舞台,展现厦门形象与文化魅力。
这样的艺术力量从何而来?
在分管艺术创作生产的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巡视员黄荣看来,浓厚的“厦门味”、扣紧时代主旋律,以及充满时尚感的创新形式,是厦门文艺精品迸发无限活力的力量源泉。
A “厦门味”揽人气
9日至10日,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创大戏《陈嘉庚还乡记》在泉州安溪影剧院连演两场,演出一票难求,好评不断。至此,这部厦门首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大型舞台剧在全国的巡演已经演了38场,其中很多场次为厦门各个学校预定的。此前,《陈嘉庚还乡记》还曾到浙江金华演出,在非闽南地区也同样观众爆满。
这是陈嘉庚故事首度被搬上歌仔戏舞台。已看过此戏不下5遍的安溪籍戏迷王帆,9日仍然特地从厦门赶回安溪看戏。“陈嘉庚在闽南地区家喻户晓,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更容易引起闽南观众的兴趣和共鸣。”王帆说,剧中的闽南服饰、铁观音、闽南古厝等闽南元素,都让安溪观众倍感亲切。
受到追捧的还有高甲戏《大稻埕》、音乐话剧《老宅》、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舞剧《繁·静》等。其中,《沉沉的厝里情》围绕闽南人的“厝”,即“老屋”“家”的概念,将闽南风土人情融入舞蹈诗中,将地方文化特色与舞蹈、音乐和舞美相融合,展现出一幅亲切美好的闽南民俗风情画景。
从乡音悠扬的传统戏曲,到富有现代感的音乐剧、话剧,乃至校园原创舞剧……梳理厦门近年来的文艺创作,一条明晰的线路始终贯穿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元素及闽台关系特色的题材。实践证明,这样的作品接地气、接人气,在全国文艺创作版图里也能突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做到叫好又叫座。
“用文艺的方式讲好厦门故事。”国家一级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说。无论是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还是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曾学文的戏曲作品深深刻着闽南文化、海峡情缘的烙印。这是他打通人心的强大武器,因此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其中,《邵江海》《蝴蝶之恋》《大稻埕》还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
如今,越来越多的厦门文艺创作者注重挖掘本土题材进行创作,而这些本土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受厦门市民喜爱。在黄荣看来,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能促进作者与观众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