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从现在开始,厦门将对全市16周岁以上的农民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培训什么、怎么培训,都由农民来“点菜”。
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人社局了解到,《厦门市新型城镇化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已于近日出台。《培训方案》首次提出“一村一案”的培训模式,将改变农民培训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创新发展。
亮点1
怎么培训,由群众来“点菜”
厦门推行“一村一案”培训模式,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计划都由群众说了算。
具体来说,由各村(居)根据本村(居)的资源优势、产业规划,合理提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再结合各区人社部门提供的培训资源和师资库,最终制定出培训方案,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培训需求、培训工种,再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亮点2
分层培训,16周岁以上全覆盖
以往的农民培训,只针对劳动年龄内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现在起,培训将面向全市年满16周岁农村村民开展培训,达到农民培训大面积覆盖。
在培训内容上,也将由以往的以“转产转业”为主,改变为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农村政策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亮点3
定制培训,更加适应当地实际
和以往不同的是,《培训方案》提出了创业定制培训,采用全新的“1+x”模式,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其中,“1”是创业培训的基本内容,“x”是村(居)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培训内容。
目前,“1+x”创业定制培训已在翔安区大嶝街道大嶝科创小镇开始着手进行。
亮点4
创新补贴方式,多方均可受益
以往的培训补贴,是按照人数直接对培训承办机构进行补贴,每个人的补贴标准是固定的。
根据《培训方案》,以后的培训将由村(居)宣传召集当地村民,培训机构承办培训,各区人社部门设立师资库,提供相关师资。在补贴方式上,不同培训项目的课费标准及补贴方式都不同,将按照课时费用分别对村(居)、培训机构和讲师进行补贴。
这种新的补贴方式保证了培训效果,提高了师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使农民得到实质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