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
每周一场厦大教授讲座 每人配一台笔记本电脑
创新班的最大亮点,就是深刻的“厦大烙印”。从招生、课程设置规划与开设,到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均有厦大相关院系专家的深层介入。创新班还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学术导师”和“成长导师”,学术引领由厦大知名教授负责,学科指导则由校内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教师负责。
创新班学生的“福利”之一,就是他们能经常聆听厦大教授、博导的教学和指导。
科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宏兵估算,每个创新班学生在高一至少能听到30多场厦大教授的微型课或讲座,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周一次。而且,厦大从不吝啬把大师资源往创新班输送,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大家、名家,都给创新班学生开过讲座。与此同时,厦大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网等也都向创新班开放。
除了有大师相伴,创新班还有其他福利: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台笔记本电脑,配套专业机构开发的教学辅助系统。前不久,他们上数学课时还用上了有“数学掌上电脑”之称的图形计算器,有了高科技手段,学生可以更有效率地学习。
收获
跟着教授做“微课题” 实验室里明确职业方向
创新班的课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普通高中课程,和所有普高学生无异;二是微型课程和微型课题。微型课程由厦大老师讲授,上完了微型课程之后,学生如果对其中某个知识点感兴趣,可以和厦大教授取得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大学老师的实验室做实验。
科技中学校长谭蔚认为,在大学实验室里“打打下手”,通过与科研环境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学生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科研过程。这种“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能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而让老师意外的是,学生的收获往往超出预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从中知道了“我喜欢什么”和“我适合做什么”,并提前为大学学习生活做准备。
而另一位对化学情有独钟的学生,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待了一个暑假之后,意外发现原来化学不是他的“真爱”,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建筑设计。尽管这位学生的化学成绩非常好,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还是果断选择了跟建筑相关的专业,并顺利被武汉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