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一块糖"诱"出漆线雕大师 农家女将厦门漆线雕推向世界(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叶鹏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曾祖母用糖“诱惑”她掌握工艺

  沈锦丽是厦门普通的农家女。

  在农村,这个家族一直从事着工艺美术的祖传工艺,尤以漆艺著称。“无论祭祀祖先,还是平时生活,都离不开漆器。”沈锦丽说。

  但在她小时候,漆艺已经式微,只制作大漆工艺中的一个分支——漆线雕,“靠着我的曾祖母固执延续着”。

  沈锦丽每天看着曾祖母在石臼中,反复舂打漆线土。曾祖母总会拿一块糖引诱她去帮忙干活,她就这么在糖的诱惑中,熟悉并掌握了漆线雕的制作工艺。用天然的植物漆,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反复舂打成柔软的泥状,然后用手搓成如发丝般的漆线,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雕、镂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事实上,那时她对漆线雕没有太大兴趣,她更爱女生喜欢的珠绣。小小年纪,她就有一手漂亮的珠绣活。周围许多刺绣厂来她家,收购她的刺绣。“那时候很苦,我每个月的刺绣能赚八九块钱,曾祖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那么多。”

“坚持几十年后,明白那是使命感”

  1992年,26岁的沈锦丽突然重新“想起”漆线雕。

  那时的她,因为刺绣赚了些钱,不仅有了刺绣车间,还成立了刺绣研究所。但是,一趟北京之行,让她想起小时候,曾祖母的梦想。

  在北京故宫,她发现到处都是漆艺、漆线雕的作品。从殿里的大柱,到小器皿,都有漆艺的美。“我突然有了种冲动,感觉自己看到方向,要把漆线雕的艺术传承下去。当时,我以为这是缘分,后来几十年的坚持让我明白,是使命感。”沈锦丽说。

  北京回来,沈锦丽发现,有300多年历史的漆线雕已经在社会上失传。“没有老师,没有同行,什么都没有了。”

  沈锦丽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村支书很多人都能做,但漆线雕不一样,如果再不做,可能就真的消失了。”

  她重新一遍遍回忆起小时候曾祖母传授给她的手艺,研究漆线雕的整套理论,遍访八闽各地名匠。

“没有普及开去,算不上传承”

  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出精湛的工艺,却没有让它普及开去,算不上传承。沈锦丽觉得,必须为传统工艺找到市场,让更多人知道和接受它,那才能传承。

  沈锦丽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到北京去,专为国家领导人做出访礼品。她一下子成功了。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艺宝漆线雕暨沈锦丽佳作赏评会”,让全世界的专家欣赏到漆线雕艺术。

  她成立了漆线雕研究所,带徒弟传授技艺。“在传承漆线雕工艺的过程中,我就是一个志愿者,这么多年只有一个目的——让传统在现代中生存。”沈锦丽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传承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纪念大师侯宝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石家庄举办

座谈会现场 俱凝搏 摄   19日,纪念相声大师侯宝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石家庄洪顺曲艺社举行。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洪顺曲艺社承办的石家庄市引进高雅艺术演出系列活动“邯郸银行之夜”纪念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洪顺曲艺社七周年庆典新年相声大会...

1元硬币尺寸能装12个毛笔字 蝇头小楷大师送来《心经》墨宝

台海网1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文 吴晓平/图)以蝇头小楷“雕琢”,每个字大小都在4×4毫米左右,字体工整、精致,相当于一枚一元钱的硬币,上面可以写出12个字。   这样的精细活,在这一幅长20厘米、高10厘米的泥金绢纸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弘一大师在泉州”系列活动将于1月20日开启

泉州市举办纪念弘一大师圆寂75周年系列活动   台海网1月5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1942年10月13日,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安详示寂,至今离开我们已经75年了,福建省禅文化交流促进会、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联合主办“弘一大师在泉州——纪念弘一大师圆寂75周年系列活动”,以表对大师的缅怀之情。   主办单位:福建省禅文化交流促进会        泉...

两位大师精品书画在张仃美术馆展出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吴晓平)为纪念沈耀初先生诞辰110周年、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厦门市张仃美术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此心安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张仃、沈耀初作品联展”23日在张仃美术馆开展。   此次展览展出馆藏张仃书画精品60余件、沈耀初美术馆藏沈耀初书画精品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