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发布,这也是首个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的国家标准,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
规范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评估程序
珊瑚礁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保护海岸线、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在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珊瑚礁资源出现快速衰退现象。近年来,我国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管辖海域开展了大量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缺乏一套系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标体系。为此,海洋三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单位,历时4年,编制完成《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这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的首个国家标准。
海洋三所珊瑚保护与修复组课题组组长 郑新庆:传统(评估)上存在监测指标比较单一,评估的周期比较短等问题。53%的(修复项目)评估周期一般是一年以内,因为珊瑚很缓慢,所以我们基本上在修复完成后的一年内 进行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在后续的3到5年内 进行生态系统恢复情况的评估,这样就可以对 整个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的成功与否 做一个客观的判断。
加大研究力度 实现珊瑚礁高质量修复
除了编制出台相关标准,郑新庆还带领团队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珊瑚礁恢复潜力和韧性提升的关键技术,希望研发出抗逆性更强的超级珊瑚,并在珊瑚有性繁殖、珊瑚共生体重构等技术上取得突破。
海洋三所珊瑚保护与修复组课题组组长 郑新庆:珊瑚礁修复不仅仅是生境的恢复过程,相当于我们建了房子,还要有大量的生物过来居住、繁衍。目前我们针对这些礁栖生物,尤其是礁栖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其实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实也需要加强力量去探索,希望最终实现(珊瑚礁)多营养层次以及生态功能的恢复。
来源: 厦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