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陈芹 通讯员 钟婷婷/文 陆军航/图)
人的一生
就像是一场奔跑
你们像顺境的风
逆境的伞
日复一日的坚守
一路护佑我们前行
这一生的奔跑
会遇见多少个你们
我们甚至记不得
你们的名字
也看不清
你们的面庞
但我们知道
是你们
以医者仁心
治愈世间疾苦
用精湛医术
守护生命之光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就让我们用这个节日
致敬
“医”如既往的你
(陈芹)
无影灯下,一站就是一昼夜;15公斤的铅衣,一穿就是数小时;穿上白大褂,一干就是几春秋……日前,导报记者走进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脑病科及康复科,倾听医生们以赤诚之心践行医道的故事,记录他们为推动厦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付出的汗水与担当。
张金锋:奋发求进取守护百姓[生命根基]
神经外科手术历来是外科里难度、精细度、复杂度高的手术之一,常常被称为“生命禁区”。而有一种医者仁心,是在生死博弈之间,在巨大压力下的责任与担当,即便是“禁区”,也总要在刀尖上舞蹈。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金锋从医30多年来,勇于在神经外科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健康。
一位年仅25岁的癫痫患者在姐姐的陪伴下辗转求医,最终来到张金锋主任的诊室才查明了病因。患者的姐姐说弟弟从7岁癫痫发作以来,四处求医,却一直不见好转。经过细致的病史询问及相关检查,张金锋诊断患者为右侧海马硬化导致的颞叶癫痫。困扰患者和家属多年的病因终于找到,但需要手术治疗让家属陷入了犹豫之中,手术要求完全切除致病的部分颞叶和位于生命中枢——脑干一纸之隔的海马和杏仁核,风险大,难度高。最终,张金锋主任丰富的癫痫手术经验和专业细致的术前解释让患者和家属都放下顾虑,决定在厦门市中医院接受手术。
术中,张金锋带领团队成员郑家地、林嘉涌共同实施了“皮层脑电监测下右颞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标准前颞叶切除)”。术后患者无新增的神经功能损害,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术前经常出现的发作前的征兆也完全消失。出院时,患者还兴高采烈地找到张金锋合影留念。
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以往的治疗都是开颅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才能取得较为确切的疗效,张金锋团队在省内率先开展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整个手术过程仅用20分钟,手术只遗留一个穿刺针的针眼,贴上一片创可贴即可。患者当天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次日即可出院。
“使病人在最小创伤的前提下,获得最快的恢复和最佳的疗效,是我们团队的不懈追求。”张金锋主任说,目前中医院神经外科常规开展脑创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性疾病等手术,下一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诊疗服务。
大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脊髓是神经传导系统,两者共同组成人体最根本的生命支撑。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在脑、脊髓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孜孜探索,探寻神经密码,勇攀医学高峰,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生命根基”。
李世勇:打通生命路妙手除烦[脑]
脑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重任,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导报记者走进厦门市中医院脑病科采访时,李世勇副主任正在为家属讲解病情。这位态度温和的“80后”脑病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于临床一线工作,在行动上时常上演着雷厉风行与时间赛跑的故事。作为医院卒中中心医疗救治团队负责人,李世勇常年处于24小时值守状态,15公斤重的铅衣“铠甲”,就是他从死神手里抢时间的“战袍”。
50岁的市民周先生,不久前突然发现自己左侧肢体无力,说话也含含糊糊,嗜睡4个多小时。众所周知,脑组织缺血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凋亡。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医院第一时间启用急诊卒中急救绿色通道,一站式多模影像评估,明确急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闭塞,病情危重。经家属同意后,患者被直接送入介入导管室行急诊取栓+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第一时间实现了再灌注治疗,挽救缺血脑组织,围手术期NICU重症监护,按照中风病中西医诊疗方案积极救治,配合早期床边肢体功能康复。术后1周,患者就可以床边辅助行走,第11天转入康复科,配合中医针刺、肢体功能康复等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生活完全能自理,持物、行走基本正常,痊愈后回归家庭,正常工作。
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突出中医药特色,科室医教研协同发展……在团队的开拓努力下,中医院脑病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脑病科的急危重症多,介入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强度大,术后需要精细化管理,因此对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李世勇介绍,得益于院领导的战略发展眼光和几代人的探索,中医院脑病科积极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为青年医生学习中医构建广阔的传帮带舞台,并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加强与东直门医院等全国顶级医院合作,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
当提及科室未来的发展规划,李世勇表示,亚专科孵化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彰显专业特色、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脑病学科注重亚专科发展,目前已拥有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神经重症、神经遗传变性病、认知障碍、癫痫和睡眠障碍以及神经免疫病等亚专科,形成稳定人才梯队,通过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朝着重点学科的方向前进。
金海鹏:以康复之名为生命重焕活力
“弯腰,好,手找到位置,再弯腰……”走进厦门市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金海鹏正在帮助患者做康复训练。让患者从喝水都困难到正常进食,从四肢无力到下地行走,这是康复科每天都在努力的事。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再急、危、重症患者被抢救成功后,康复做得好能显著减少后遗症,让患者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康复医学关注的焦点是功能,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生存质量。”金海鹏说,康复科接到这些转院过来的患者后,会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为患者去除管道,尽快恢复患者的排痰和吞咽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今年以来,中医院康复科已经成功为两例外院转入的呼吸机脱机困难的患者进行了脱机治疗。
2月中旬,74岁的患者王奶奶(化名)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就诊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其间多次尝试脱机、拔管失败,于4月中旬转至厦门市中医院康复科进行脱机治疗。接诊后,康复科先对她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再开展呼吸机撤机评估,并制定了中枢干预方式+外周干预方式的治疗计划。
“中医治疗上我们运用中药加强补中益气,运用针刺、电刺激激活膈神经。”金海鹏介绍,康复也离不开家属的积极配合,及时为患者清洁呼吸道,按时做呼吸操,每天辅助患者坐位训练,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经过治疗,患者王奶奶在两周内顺利撤除呼吸机,血氧饱和度良好。“这就是我们结合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金海鹏说,患者在转院治疗前,已经在ICU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患者家庭的心理和经济都是不小的负担。有了中医康复的介入,缩短了康复周期、提升了生活质量,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金海鹏表示,厦门市中医院康复科始终把人文关怀贯彻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患者能够回归到家庭,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工作。未来,康复科将持续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打造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医学平台,把康复医学推向新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