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暖人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过去一年,厦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深化社会保障体系,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篇章。
厦门常住人口532.7万人,全市户籍人口302.08万人,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居民住房,是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2023年11月,厦门出台《厦门市市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多渠道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起重机铁臂挥舞,运输车来往穿梭……伴随着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同翔高新城的重要配套项目——五显安置房正如火如荼建设。项目位于同安区洪塘镇董厝村东北侧,用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7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转入装饰装修阶段,建成后将提供安置房源320套,计划在2025年6月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被征迁居民的生活品质,并带动周边商业、服务业发展。”中交三航局同翔高新城项目执行经理周浩介绍。
老旧地块嬗变重生。今年以来,厦门大抓城市更新,稳步推进片区开发工作,思明区湖滨片区城市更新综合配套项目、何厝岭兜片区综合配套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它们正成为持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之举。
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日前,有着近500年历史的金沙书院正式落成。作为海沧区乃至厦门市的代表性文化地标,金沙书院不仅是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海丝文化展示中心,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6月底至8月中下旬周末期间,金沙书院以“礼、论、乐、书、集、学”为主题开展为期7周的特色活动,擦亮厦门的文化底色。
今年1—5月,厦门市省重点项目中的社会事业类项目有序推进,实际完成投资10.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5.32%。
打造全民健身新场景,建成投用白鹭体育场;在全国首创厦门“e政务”服务新模式,整合公安、社保、医保、公积金等18个部门170项高频事项,实现了“一站通办”;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厦门交出了一张充满温度和力度的民生答卷。
如今,厦门市每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共同富裕,在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充分惠及市民。(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游笑春 廖丽萍 邱赵胤/文 林梓健/图)
3月,厦门—澳大利亚航线成功首航,国产汽车有了出口新通道。
去年12月正式开馆的厦门国际博览中心
厦门太古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全球少数可进行GE90(波音777系列客机的发动机)大修的发动机维修厂。
一年多来,赣闽“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在江西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和厦门之间往返。
6月,在美丽的海沧湾畔,异地重建的金沙书院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