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时政要闻  >> 正文

福建厦门:科学治污,水清滩净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初春时节的福建厦门市,海水环绕、绿树成荫,时有白鹭成群飞过。作为典型的海湾型城市,厦门多年来把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通过保护水体,防止水源污染,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不久前,厦门进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厦门何以入选?美丽的城市风光,既是画卷,也是答案。

  海漂垃圾“智”理有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洁净的海岸环境是厦门的“生命线”。海漂垃圾是海岸线环境的“杀手”,不仅会造成海洋生态污染,还影响沙滩面貌和旅游环境。作为中外知名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高度重视海漂垃圾的治理工作。

  “智慧海上环卫系统,帮助我们预测海漂垃圾的漂移轨迹和分布区域。快艇、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辅助手段,让海域保洁的效率大幅提高。”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秋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厦门市对海漂垃圾进行了智能化管理。

  根据海湾区域特点,厦门建立了150余人的海上保洁队伍,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据了解,厦门将230平方千米的海域纳入保洁范围,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

  面对大体量的垃圾搜集工作,信息化成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陈秋茹介绍,厦门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了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这套系统以中国沿海港湾的水动力模型、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等为基础,结合厦门海洋垃圾监测和防治管理需要精准开发,可以每日对入海垃圾的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进行预测,为环卫机构合理部署保洁力量和海漂垃圾的拦截清扫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海上保洁队在作业中会持续回传海漂垃圾分布数据,使模型得到不断优化。此外,厦门还在沿海重点岸段安装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海漂垃圾。

  “厦门在海漂垃圾治理理念、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标本兼治,实现了垃圾海上收集、陆上处置。”陈秋茹说。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厦门海漂垃圾密度连续两年全省最低。

  为水系统“疏通经脉”

  除了截污减排,为水系统“疏通经脉”也是厦门降低海洋污染的重要一环。

  在厦门市筼筜湖畔新建的南湖公园西园,记者看到,公园绿植摇曳、湖水碧波荡漾。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艳艳告诉记者,看似寻常的公园地下,藏着一座2.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这个调蓄池是实现厦门岛污水“零排放”的重要托底工程。它的容积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主要用于储存初期雨水,减少入湖污染物。3年来,厦门建成投用22座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18.5万吨。

  同时,厦门还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动力,建设了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以筼筜湖流域为例,涨潮时,海水进入筼筜湖;退潮时,湖水排入大海,总体上实现了水体的交换和循环。

  2020年,厦门提出实施“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进小区”的源头雨污分流“三步走”治理模式,全面改造城市排水管网。截至目前,厦门已累计完成688公里市政污水管网的新建和改造工作。

  王艳艳说,改造工程引入专业排水公司作为“排水管家”进驻小区,从源头处解决管网缺失、错接混接、管道淤堵等城市治污痛点,使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经过专业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尾水提升到地表水类IV类水质标准,不仅被用于城市其他区域生态补水工程,还改善了河流湖库的水环境。

  厦门市翔安区大宅村是污水治理改造的显著受益村。翔安区属于干旱缺水地区,而大宅村作为特色“果园村”,火龙果、胡萝卜种植产业规模大,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高。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水务处处长李志钦告诉记者,过去农村污水治理不到位,当地对生活污水只能进行末端截流。每到夏季高温,排放到沟渠中的生活污水不仅气味难闻,还会滋生蚊虫,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如今,通过管网“一张图”,全村实施“源头截污三根管”,对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池污水采取入户收集、分类收集,从根源上化解了排污难题。大宅村还将污水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机结合,将达标尾水资源用于火龙果种植灌溉,构建污水固废全利用零排放体系。

  “沟渠不臭了,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火龙果产业也越来越旺了。”大宅村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云说,现在村里打造了十几种火龙果衍生加工品,并依靠火龙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大宅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休闲娱乐。(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符晓波

相关新闻
推广筼筜湖治理经验 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光明论坛】   从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到水清岸绿、白鹭嬉戏;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到生意盎然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的蝶变,彰显着厦门树牢“生态立市”之志的坚定决心,记录着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面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

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组图】

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 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筼筜湖畔的白鹭。 人民网记者 陈 博摄 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丁坝上的游客。 人民网记者 陈 博摄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观。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鼓浪屿。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清洁工人在厦门西堤海上环卫码头附近清理海漂垃...

厦门:碧海银滩释放生态红利

30多年探索实践,厦门通过修复海洋生态,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引领产、城、海高质量发展 碧海银滩释放生态红利 厦门的美,美在何处? 一环数片,众星拱月。从高空俯瞰,厦门岛被一众海湾包围,这里是一座独特的海湾城市。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日厦门之美,并非浑然天成。“得天独厚”又“得海独...

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厦门筼筜湖的生态蝶变【组图】

  1月24日,市民在厦门筼筜湖畔休闲漫步。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与海相通。20世纪70年代,厦门大规模围海造田,筼筜港由此成为内湖,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筼筜湖周边集聚了上百家工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1988年3月30日,厦门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