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鹭岛“新”意盎然。
从加速建设的马銮湾智慧科技产业园,到紧锣密鼓推进天马光电子8.6代新型面板产线项目;从新年发布16条重磅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厦门大学“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厦门以拼抢之势真抓实干,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
于厦门而言,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发展竞速赛。
在竞逐中奋勇争先,厦门如何破题,又“新”在何处?
焕新:数字引领先进制造业跃迁
在一个个智慧工厂里,蕴藏着厦门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密码。
夜幕降临,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友达光电厂区,灯光次第关闭,却依然生产不停,繁忙不减——超1万平方米的原料仓库内,无人搬运车在货架间灵活穿行;生产车间内,几十个机械手臂翻转、挥舞,井然有序接力作业,仅需20秒时间,清洗、点胶等十几道工序一气呵成……
“从物料的入库、搬运、发料到盘点,全程都可实现无人干预,关灯作业,搬运效率提升了30%,人力成本也节省了60%以上。”友达光电仓储主管程满珍表示。
“黑灯工厂”,大部分工作由机器人或其他智能设备不分昼夜完成,具有全天运营、高效、精准和灵活度高的特点。
近年来,厦门以“黑灯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通过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成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我们坚持市场驱动和政策推动‘双管齐下’,数字化转型以‘智’促‘新’。”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市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今年1月,厦门市发布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十条举措,加快企业数字转型。去年,厦门入选全国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拟定600家中小企业和30余家服务商参与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厦门共有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4个优秀场景。
“随着制造向‘智造’迈进,公司的平均交货周期由原来的65天缩短到35天,产品的整体制造成本下降了6%;2023年,公司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了20%,仅自动在线检测这一个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近350万元的成本。”普为光电总经理卢福星列出一组数据,企业生产提效一目了然。
作为国内最早的LED制造企业之一,普为光电搭乘厦门培育光电产业战略目标的东风,成为行业佼佼者,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市场,其中对日本的出口量占行业第一。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发力数字化、专利化、品牌化。”卢福星说。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占厦门GDP的比重达到近六成。对厦门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厦门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已超4500亿元;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累计超4200家,占全省30%;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40%,科技集群、科技强度分别跃升至全球城市第80位和第8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