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许多做法鼓舞人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我曾多次到访中国福建厦门,那里的景色非常迷人。在我看来,厦门是一座追求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花园城市。”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2005年10月,厦门首次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厦门宣言》,并一致提议在厦门定期举办“国际海洋周”活动。从2007年起,“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正式升格为“厦门国际海洋周”,每年11月在厦门举办。“厦门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在我看来,厦门国际海洋周是对国际海洋会议的重要补充,已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在一系列讨论海洋行动的国际会议中占据重要位置。”汤姆森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着手开展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种植,并且科学管理海岸带。2018年,汤姆森首次访问厦门时,特别参观了当时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并将其作为红树林恢复的典范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多次引用。汤姆森说,红树林与滨海湿地和海草栖息地一样,对健康的沿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去年11月,汤姆森第三次参加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再次参观了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认为厦门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平衡,期待其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许多做法鼓舞人心。”汤姆森说,海洋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存储库之一,占地球栖息空间的90%以上,人类有责任给予海洋应有的尊重。“中国积极推动海洋科学发展,对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计划(海洋十年)作出的贡献让我印象深刻。我期待与中国同事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在2030年前实现‘海洋十年’目标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十四个目标。”

  2022年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赞赏中国为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发挥的积极作用。”汤姆森表示,今年联合国将推动达成一项旨在遏制塑料污染的条约,通过采取有意义的举措从源头减轻海洋污染。“这是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一步,我相信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全球领先。汤姆森表示,中国在向世界提供可负担的太阳能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这是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的重要动力。“同样值得称赞的,还有中国对风能和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投资。我自己就有一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我很愿意驾驶它出行。”

  汤姆森表示,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忠实履行国际公约,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环境治理方面,坚持多边主义可以推动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推动协议落地落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坚持多边主义方面走在国际前列。”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崔 琦 包 晗)

相关新闻
“中国的生态治理具有长远眼光和宏大视野”

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福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福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吸引越来越多国际人士迁居生活;中国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吸引越来越多国际人士关注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昔日“臭水湖”蝶变“城市会客厅”,来听听亲历者怎么说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厦门,筼筜湖因环境优美被誉为“城市会客厅”。但三十多年前,这里曾一度成为让人望而却步的“臭水湖”。是什么让一片“死水”焕发“生机”?让我们走进筼筜湖,见证一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国际

习言道|从厦门实践读懂习近平的“发展之钥”

“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这是习近平1986年在厦门工作时说的一句话。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从河北正定南下履新的习近平踏上了这片热土,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抵达那天,刚好是习近平32岁生日...

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组图】

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 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筼筜湖畔的白鹭。 人民网记者 陈 博摄 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丁坝上的游客。 人民网记者 陈 博摄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观。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鼓浪屿。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清洁工人在厦门西堤海上环卫码头附近清理海漂垃...

厦门筼筜湖生态修复的实践及其启示

  厦门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与西海域紧密相连,因筼筜港被人工筑堤造地演变而来。历史上筼筜港海产丰富,港内入夜后渔火如繁星,清乾隆年间就有“筼筜渔火”之美誉。有文献记载,1938年,筼筜港面积约有9.01平方公里。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一道1700米长的堤坝在港口西部建起,筼筜港彻底消失,变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的城市内湖——筼筜湖,失去了与海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