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芹)昨天上午,厦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出席会议。
担任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执行主席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有:崔永辉、杨国豪、刘可清、李辉跃、李伟华、陈沈阳、严志铭、张灿民、孙明忠、陈紫萱、陈琛、郑岳林、王成全、徐模、陈鸿萍。杨国豪主持会议。
黄文辉、魏克良等市领导,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驻厦部队领导,在厦省市级老同志、部队老同志,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主要负责人,部分在厦中央和省部属单位领导,以及主席团其他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本次会议应出席代表304名,实到代表286名,符合法定人数。
出席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相关单位负责人,在厦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特邀嘉宾等列席开幕式。
会议审查了厦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厦门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回顾2023
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
经济回升向好
厦门市市长黄文辉代表厦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厦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加快实施“一二三”战略规划,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奋力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保持稳定。
展望2024
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
黄文辉说,2024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市场主体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城市发展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厚植绿色底色,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把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今年,将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代表声音
留住乡音,加强闽南语传承与保护
●刘臻 市人大代表、台盟厦门市委组织处四级调研员
闽南语被誉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中能熟练掌握使用闽南语者日渐减少,闽南语传承弱化和教育断层现象日渐明显。建议建立闽南语本土语言专家库,加大闽南语师资力量培养力度;补充和完善市内公共汽车、BRT、车站、码头、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闽南语到站提示播音、闽南语广播及闽南语新闻,街道路牌增加闽南语表述;打造两岸本土语言文字厦门体验馆以及线下研学体验馆,让保护本土方言从娃娃抓起,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本土方言奠定扎实基础。
推动“零陪护”护理制度在厦落地
●叶少静 市人大代表、同安区档案馆副馆长
医疗护理行业与民生密切相关,当前厦门市医疗护理行业还存在分级、分类护理执行不到位、行业入职门槛较低、医疗隐患责任划分不够明晰等情况。建议由市卫健委牵头在全市范围推行无陪护服务创新机制,加强医疗护理员队伍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探索无陪护视角下的医疗护理员培训模式;建立完善统一的无陪护服务体系规范,明确无陪护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考评标准等;探索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结构,通过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
多方位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吴斌斌 市人大代表、集美区杏林街道莲亭社区党委书记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全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个性化疏导共性化教育的体系建设,建议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测评;扎实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科学选择孩子的教养方式,构建和谐、开放、支持的家庭氛围;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