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华铃) 建立长者食堂运营补贴制度、制定规范化建设标准、鼓励将志愿服务融入长者食堂建设……今年两会上,民盟厦门市委提交《厦门解决社区长者食堂可持续发展难题的若干建议》,提出一系列建议。
据民政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厦门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44.21万人。调查显示,约有99.4%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方式,62.4%的被访老年人将助餐服务作为首选需求。
社区老人不用开火,就能在家门口吃上营养有健康的“热乎饭”!在厦门,越来越多的社区长者食堂涌现,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也仍存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可持续的稳定运营机制、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民盟厦门市委建议,要建立基本助餐保障。其中,按照财政分级承担机制,帮助解决一次性开办建设费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运营补贴制度。鼓励农村集体采取划拨土地、集体资产收益等方式支持长者食堂建设。
推进“三化”建设,充实长者食堂布局。“三化”为“网络化”,即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小区架空层、公共物业等社会资源,逐步织密覆盖城乡、布局均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标准化”,即制定长者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等级评定标准、统一标识等,指导各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消防、卫生检疫等设施设备,推动“明厨亮灶”建设。“智慧化”,即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助餐”。依托省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推广智慧助餐系统,实现人员识别、精准补贴和无感支付。
提案还建议,采取租金减免、补贴水电费等措施,吸引市场力量建设和运营长者食堂。鼓励将志愿服务融入长者食堂建设,推动各类慈善组织通过设立“助老免费午餐”“慈善一日捐”项目等形式,吸引专项慈善捐赠资金,在全市推行互助式长者食堂。
此外,推动构建“街道中心厨房+社区配餐点+上门送餐”的三级网格化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实现定点膳食、配送到户。鼓励与快递、餐饮公司等合作,探索发展集中配送业务,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