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时政要闻  >> 正文

探索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厦门经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厦门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探索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厦门经验”

市民政部门坚持以深化城乡融合为根本,谱写两岸社区治理交流新篇章

台胞到社区的台胞服务驿站咨询办理业务。(记者 应洁 摄)

厦门正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深化城乡融合为根本,探索形成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厦门经验”,让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厦门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中期评估居全省前列。接下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统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民政力量。

据悉,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两岸社区融合发展 一批社区品牌出炉

在海沧区赤土社,有一支以18名台湾年轻人为主体组成的特殊志愿者团队。他们秉承着“乡村振兴、两岸合作、驻村规划、陪伴服务”的工作模式,让这个小小的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里,年长的村民找到更多生活的乐趣,年轻人也找到实现价值的舞台。

这是厦门探索闽台社区融合发展新路,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生动缩影。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亲情难断、血脉相连,闽台在城乡社区发展和基层治理领域长期保持密切交流。

两岸社区治理交流促“敦亲睦邻”。厦门连续举办9届“海峡论坛·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两岸嘉宾分享社区治理实践和经验,打造了一批两岸社区融合发展的社区品牌,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启示。全市六区持续深化两岸基层交流合作,打造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温馨家园,两岸亲缘更加密切。

思明区依托社区食堂,聘请台湾厨师,打造青创基地,实现经济融合,还借助社区教育资源融入广场睦邻驿站,做非遗传承展示,体现文化融合;湖里区打造厦门同益青创基地,吸引20余家台湾青创企业来大陆创业发展,并开展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综合服务;集美后溪城内率先打造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为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模式提供方向,集美区还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的人才振兴项目“村Young计划”;海沧区自2018年被确认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聘请大量台湾青年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而海沧区的实践经验也成为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实验区经典案例之一;同安区加强基层文化交流,常态化开展东山古庙文化交流等活动;翔安区积极打造台青创业基地,鼓励台胞以各自不同的技能走进乡村,参与和融入翔安区的发展和建设。

两岸社区深化交流 取得丰硕成果

在厦门,他们说“回台湾”;在台湾,他们说“回厦门”,两边都是家。厦门市总人口约530万,目前约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深度融入厦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两岸青年亦在融合协作中推动着乡村振兴。

近年来,厦门创新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新机制,依托同驻共建和境外人士多元参与机制,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地动员、吸纳在厦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同时,鼓励台胞参与社区发展协会、乡贤理事会、社区事务听评会等,开展“心在一起、爱在一起”等系列社工项目;聘请台胞担任社区调解员,为台胞、台企提供纠纷调解服务;吸纳优秀台胞担任社区居民大学老师,开展两岸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目前,全市共有51名台胞和外籍人士受聘参与协助社区治理。全市台胞、台属参加组建的社区文体队伍100多支,设立“爱心超市”、自助图书馆等160多个,志愿者3000多人。厦门还成立全国首个两岸志愿者组织——两岸义工联盟,吸引近40支两岸不同专业领域的志愿者队伍加盟,2014年成立至今共组织活动700余场,超5万人次参与。

两岸一家亲,融合向未来。在台胞聚居的社区,厦门特别设立“台胞驿站”,开设服务绿色通道、“台胞之家”、“台胞同心会”等社区服务平台,为台胞就近提供生活咨询、政策服务等信息。根据台胞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厦门开设社区涉台服务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朋友圈交流、线下沙龙式互动”的同胞融合模式。厦门还大力推动两岸社区民俗文化交流,开展两岸同名村交流、两岸村里长交流会、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和莲塘村闽台宋江阵民俗文化节等具有浓厚闽台特色的文化活动,搭建两岸宗亲、民众交往的联谊平台,提高台胞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支持台胞深度参与

当地社区基层治理

社区是百姓日常生活和交流互动最频繁、最基层的场所,是开展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历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专家学者聚焦“近邻服务 幸福养老”“敦亲睦邻 守望相助”“共同参与治理 共建幸福家园”等主题,分享各自在城乡社区服务方面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厦门市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和社会治理上进行积极探索,形成如近邻党建微治理等一批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在厦台胞积极参与近邻服务,为厦门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那么,如何从社区出发,更进一步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从社区治理实践出发,厦门指导推动各区在台胞集中居住的社区,依托台胞服务窗口和“服务驿站”等平台,开展代理代办、养老、托幼等各种暖心服务;开展台胞创业支持,台胞个人或各类两岸社区“工作室”纳入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名录,支持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打造了一批特色项目。湖里区打造“海峡两岸社区交流中心”,多形式展示两岸社区交流成果,搭建社区(村里长)日常交流交往平台;海沧区发挥海峡两岸城乡社区建设基金会作用,策划生成20个项目,孵化出了10支在地两岸社会组织队伍,还选聘具有专业背景的台青服务社区治理,在新垵村、石塘村和前边社区等3个“城中村”设立“闽台乡建乡创融空间”,每个村(居)3名台胞驻点开展“陪伴式”服务;集美区依托台胞社工服务中心,在叶厝社区打造两岸融合试点,聚焦“银发族”,提供定制化服务。

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上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继续支持台胞深度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努力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来源:厦门日报 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陈贤武

相关新闻
​优化营商环境 厦门7个典型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❶厦门海关打造“关企直通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❷厦门市金融监管局牵头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 ❸市审批管理局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体系 ❹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柔性执法监管 ❺思明区加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❻湖里区打造企业合规本土化方案 ❼海沧区打造新兴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 记者近日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厦门共有7个优化营商环...

打卡小区改造,感受幸福升级,湖里区团员青年聚焦基层,提升调查研究本领

调查、研究、学习、打卡……湖里青年结合时下流行的“CityWalk”(意为“城市深度打卡”)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这一次的主题是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治理。 11月22日,湖里团区委组织开展“青春微联盟”之“研”学篇——砥志研思,笃行致远活动,带领湖里青年们走进老旧小区,感受改造带来的变化;调研金尚社区近邻服务中心,深入了解社区治理的先进做法;听取市委讲师团的...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社区治理“硬实力” 第十五届厦门(湖里)城市诵读节昨日闭幕

湖里区59个社区积极挖掘和讲述百姓身边“家文化”故事,激发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情感共鸣。    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的朗诵节目《湖里,我的第二故乡》荣获比赛一等奖。   社区是我家,我爱社区我爱家。昨日,第十五届厦门(湖里)城市诵读节在湖里区委党校大礼堂正式闭幕。来自...

全球投资圆桌对话 聚焦“投资促进4.0”

台海网9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刘彦玫)7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厦门牵头主办全球投资对话,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投资促进4.0”这一主旨,旨在为增进全球可持续供应链与国际合作,加快布局新兴战略产业等方面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近年来,全球社会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投资受到直接冲击,传统的投资方式也无法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

守护“村童妈妈”

“这里有情有爱有温暖,是我们发自内心感恩的地方。”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茶会社区,村童妈妈聚乐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就业困难的进城务工女性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心理辅导、情感支持等家庭教育课……一手接爱,一手传爱。在帮扶中重获自信的“村童妈妈”们,开始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服务他人的爱心活动中。   记者:陈旺 李昊泽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