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时政要闻  >> 正文

厦门:高素质农民赋能乡村振兴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厦门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厦门的良田沃土,活跃着一群高素质农民,他们中有田间乡野的农技达人,有返乡创业的本土青年,有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对田间地头的事业有着真挚的热情,他们为广袤农村带去了新知识、新思想、新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厦门大力推动农民向市民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不仅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也为厦门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关键词  市民化

  白天带儿子去逛奥特莱斯,下午去美术馆“打卡”,傍晚在怀远湖散步,晚上和朋友在家附近吃顿海鲜——这个中秋国庆假期,翔安区澳头社区居民蒋伊茹生活十分惬意:“小时候特别羡慕城里的生活,现在我们这种生活也很让人向往。”

  32岁的蒋伊茹还记得,小时候自己拿着锄头跟着父母下地种田:“那个时候就特别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农村,过上城里的生活。”大专毕业后,她如愿在岛内一家酒店上班。

  后来因为结婚、生子,她回到了澳头。近几年,澳头的变化让她很惊喜:“社区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餐饮店越开越多,人气越来越旺,附近的公共配套完善,在家门口可以看美术展、到图书馆阅读,逛大型商场,今年9月翔安中学投用,教育条件更好了,现在我们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厦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把增加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厦门市乡村振兴指导员、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沈丽贤看来:“厦门坚持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人口市民化,全面融入城市,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这种融入不只是身份的融入,而是全方位地融入,让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有发言权和认同感。”

  同安区隘头村的刘园治,今年完成了身份的变化——60岁的她从农民变成了老板。谈及变化,她笑着说:“当了一辈子农民,真没想到自己也会和城里人一样,做起生意当上老板。”

  隘头村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28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通了温泉水。今年春节期间,刘园治把自家住的小楼改造成温泉民宿对外营业。“开业以来,生意很不错,特别是中秋国庆假期这几天,10间房早早就被订满了。”坐在原本的客厅、现在的民宿大堂,刘园治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乡村旅游是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隘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兵华介绍,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6280元,主要来自自主创业、房屋出租、工厂打工,旅游服务收入上升明显。

  从农民变成老板,刘园治们身份及收入方式的转变,得益于我市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隘头村一样,不少村庄用足、用好农村集体发展用地政策,巧妙利用“家底”,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把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为“千万工程”写下新注脚。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村集体经济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达87个,占比近60%。厦门还借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1+1”精准挂钩帮扶机制,积极引导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参与产业发展。对此,沈丽贤肯定道,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拓宽村民参与的渠道,保障村民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 专业化

  天气渐凉,在翔安区面前埔村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菠菜、辣椒、番茄生机勃勃,努力汲取着阳光和水分。

  查看完地里蔬菜的长势,种植大户郭防又赶到蔬菜大棚,了解蔬菜渣液分离设备的运行情况。郭防说,这里是他的“蔬菜榨汁车间”,也就是把青菜渣、废菜叶等,通过“榨汁”的方式实现渣液分离。蔬菜渣和豆渣搅拌后成为固体肥,菜汁收集起来制作液体肥,用这些肥料种出来的蔬菜营养丰富,口感鲜嫩。

  蔬菜渣液分离机,是郭防新引入的设备。他打开一罐装有黄褐色液体的瓶子说:“这就是用菜汁做成的微生物菌肥,没有臭味,用来种菜,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提高。”

  如果说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有益措施,那么农民专业化则是提升农民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的内在要求。在厦门,越来越多的农民正逐步转型成为专业化农民。

  郭防从事农业种植36年,是闻名乡里的种植能手,农户们总向他取经学习种菜。他是种菜“达人”,种出的蔬菜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他喜欢创新,不仅买各种机器设备,还自己设计小型农机,让种菜变得更轻松。

  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郭防说,只有农民专业化,才能让农业产业不至于“后继无人”。他说,专业化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但投资较大,因此他一直在研究小型农机,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郭防不久前研发的多功能地草膜刚刚拿到发明专利证书,这种地草膜中,添加了发酵菌、中药等成分,可以防止土地长草,还可以自然降解,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抓住农民转型发展的关键,厦门围绕农民专业化系统谋划,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提升能力素质,通过职业能力培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化水平,培育高素质农民。2022年以来,我市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130人次,培育100名农村“双创”带头人。

  就在今年,一场乡村创新创业大赛在厦门举办,吸引了30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担任大赛评委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蔡明刚表示,参赛选手都是新农人,他们不仅专业,而且富有创新性,在农村创新创业的他们无疑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必须靠农民的奋斗,可以预见的是,这群专业化的农民,将用不断提升的劳动效能,创造更加高效的农业、更加宜居的农村”。

  关键词 职业化

  乡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千万工程”二十年来迭代升级,坚持统筹城乡的系统思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奔赴美丽乡村,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热情,赋能乡村发展。

  智能播种机匀速“行走”,实现自动播种;红外远程遥控,就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在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的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里,职业农民曾旭瑜描绘出一幅科技与农业完美融合的现代农业场景。

  “回乡创业,让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这是我的梦想。”现在的曾旭瑜,已经从一名普通上班族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在老家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事业。

  “我们公司不仅有农民伯伯,更有那些手握遥控器种地的农民小姐姐、农民小哥哥。”曾旭瑜说,现代化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行业,“绿瓢虫”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

  如今的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已完成所有水叶菜绿色标准化种植规范,每日蔬菜销售量可达2吨,丰富着厦门市民的“菜篮子”。

  在厦门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近几年,厦门市持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参训人数都在3000人次以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让“农民”二字有了全新的内涵,也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份职业,同安顶村村的马贤辉也有着深刻的感受。“回到了农村,我感觉自己很充实、很忙碌,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他说。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顶村村游客络绎不绝,10月1日的一场乡村音乐会更让这里人气爆棚。作为顶上乡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贤辉忙得团团转:检查景区环境、抽查民宿卫生、确保烧烤啤酒狂欢节的顺利进行……

  “2015年,我们顶村的老书记找到我,希望我能回村创业。顶村当时交通闭塞、贫穷落后,虽然前途未明,但我还是决定拼一把。”马贤辉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了农家乐合作社的负责人。几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合作社发展壮大,如今,顶村民宿已达到300间,每逢节假日,民宿常常供不应求。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已有超过九成的顶村村民以经营民宿、参与项目众筹、到合作社工作等不同形式参与其中,很多村民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顶村村,得益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顶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马金军自豪地说,2022年合作社营业额达2100万元以上,顶村村已经不再是大家记忆中的穷乡僻壤。村民人均年收入2015年不到17000元,如今已超过50000元。

  新型职业农民成了农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他们成了农村致富的“领头羊”。据统计,2022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来源: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相关新闻
镜观·领航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9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先后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市集”、扎染商铺等场所了解李祖村发展变化情况。他说,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

“中国农民丰收节”:“保险+”助力乡村振兴

9月23日,农历秋分,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既是亿万农民庆丰收、晒丰收的节日,也是全社会享丰收、助增收的节日。平安产险深度参与“山河有风物,丰收正当时”大型直播活动,发布微纪录片“又到谷黄稻香时”,展现了祖国各地丰收盛况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美气象。 《又到谷黄稻香时》 安塞南沟村的黄绵土偏碱性,透水性强,在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

走进•走近|发挥行业优势 凝聚帮扶共识——平安产险助力乡村振兴调研观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扎实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走深走实,新华网金融中心策划推出《走进·走近》沉浸式全媒融合系列报道栏目,分批次走进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带你走近发现各地生动实践与身边喜人变化,呈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新成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积极发挥...

“金融新供给”调研|从一颗燕麦看农险新供给:“保险+”模式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

1930年代,由于缺乏国家立法,在湖北的耕地和牛棚中孕育的本土农业险无奈停办。 2020年,在“三农”工作提出十五载后,中国农业险保费规模成为全球第一。 千年来历经风雨的农耕文明,逐渐蜕变为金融体系保障下的现代农业大国。 乡村振兴需要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生产工艺和产品形态需要升级,仓储、物流方式需要改进,销售和品牌上也需要发力,...

金融助力 乡村振兴 丨厦门银行在行动

2023年9月12日,宁德市工商联组织开展2023年度第三季度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轮值工作主题活动,厦门银行宁德分行行长、宁德市工商联副会长王卫东作为本次轮值工作召集人,牵头对接协调古田、屏南县工商联、会员企业等20余人深入古田县开展调研。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