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建党百年雕塑展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科普志愿者现场讲解
▲以赛促学,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台海网7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沈威 通讯员 姚晓青 文/图) 1958年,厦门市科联筹委会和厦门市科普协会,正式合并成为厦门市科协。此后,这个厦门市“科学技术工作者之家”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厦门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厦门市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科协改革,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动员令”,再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厦门全市科技工作者将以爱国之志点燃创造激情,把报国之情转化为创造之为,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共同拼搏,创造厦门科技发展的美好明天,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厦门力量!
关键词:全民科普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连获全省第一
既有“高大上”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稀土材料研究所科普教育基地,也有“接地气”的咖啡农场科普教育基地、水果种植园科普教育基地……如果要开阔眼界,体验科普教育,厦门市民有着丰富的选择。
近年来,厦门市科协扎实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各类科普教育基地遍布岛内外。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拥有7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其中,8家科技场馆类、26家生产设施类、21家公共场所类、16家教育科研类。
除了科普教育基地,还充分发挥枢纽型工作优势,进一步挖掘优质科普资源,搭建社会化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共建成3个科技小院、4个科普示范村、45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推动229个科普e站,建立形式多样的全民科普活动载体,打造科普服务品牌化机制,规范系统地为市民提供优质科普服务项目,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大格局。
最新的数据是,2020年,厦门人均科普经费高达6.14元。同时,厦门市科协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全国科普日”群众性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年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组织奖。思明、湖里区更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
每年,厦门市市民接受科普教育人数近1000万人次。在2020年全省全民科善素质网络竞赛活动中,厦门市608万人次参与答题,参与人数和答题质量高居全省第一。
据中国科协此前发布,“十三五”末期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4%,再获全省第一,标志着厦门市科普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科技教育
构筑“1+N”青少年教育体系,荣获全国四星奖
机“智”少年,大显身手,5月5日,2021年厦门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在集美精彩对决。来自厦门全市204支代表队共449名中小学生,比拼脑力,同台竞技,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机器人“大战”。参赛人员比上一届又有了大幅增长,体现了厦门市科协旗下赛事的品牌吸引力。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日前对2020年度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了表彰,厦门市科协凭借在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丰富实践和丰硕成果荣获四星奖。
近年来,厦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以品牌赛事为抓手、学校为主渠道、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为拓展、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延续”的“1+N”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与社区、中小学校科普教育合作对接机制,搭建社会化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普资源优质高效投送。以“十三五”期间的数据为例,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举办进校园活动共计961场次,受众29.4万余人次,与学校达成共建541所次;累计接待未成年人691.11万人次,免费接待未成年人496.85万人次,未成年人接待补助989.28万元;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活动8655次,参与活动人数19.08万人次,开展活动总时长21890小时;开展厦门市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参与学生数达2.8万人,网络参与数近7.5万次,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每年组织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科技赛事,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厦门市选手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各级赛事中,累计获得83个国家级、485个省级奖项,三所中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其中两所小学荣膺“创新之星”称号,综合成绩排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