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2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村落被誉为经典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市政协民进界别通过调研,认为有必要实施“留住乡愁”工程,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在申报国家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工作中实现突破,达到城区、街镇和乡村多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阶梯式保护,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据了解,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同安设县开始算起,厦门的村落文化绵延发展了近2000年,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遗产。但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落后于其他沿海经济特区和周边地市,迄今尚未有村落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六个区的拆迁将涉及近300个村社。如何对现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保护规划,对征拆村落文化先期进行挖掘整理,建立完整资料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对此,建议在整村拆迁工作开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规划(文化)部门、厦门地方史研究机构、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做好村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以照片、图片、影像、文字等形式记录村落环境、村落房屋布局、老屋等物质文化,为将来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素材。以一村一书一档案方式,征集老一辈村民的口述历史,着重记录村落历史变迁、街巷名称文化、重要人物、事件、活动等。
此外,建议在保留下来的历史风貌建筑、文保建筑里以场景重现形式复制村落,配合村落老物件、老照片等。或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里建立村史馆或街区文化博物馆,专门做村落文化陈列展示,让海外华侨和老厦门了解村落文化,慰藉乡愁,为新厦门人了解厦门文化提供场所。
顺应时代发展,民进界别还建议建设“数字老村”,对有历史有文化、文物和建筑资源丰富的村落,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形成完整数据,以便资源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能够将保护对象融入规划图,更可避免规划与保护的现实冲突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可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请专业机构建立数据库,纳入多规合一体系。(记者 蔡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