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顺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熟练操作谷物联合收割机。 (厦门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供图)
翔安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机械将桔秆和菜叶粉碎,再与益生菌及豆渣搅拌,最终还田,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记者 张奇辉 摄)
台海网12月3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当前正值秋冬种的农忙时期,在厦门岛外的田间地头,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面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农机广泛应用的背后,是我市持续推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就像给现代化农业发展装上了“助推器”。
“机器换人”
推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刚刚忙完翔安区内厝镇马铃薯的新一轮播种,厦门翔安闽翔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近文终于有了几天的休息时间,“从8月开始,一直到11月中旬,我的拖拉机已经在地里忙了两三个月了”。
马铃薯是翔安区的主要农作物。2018年,我市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建设,翔安区已率先完成2个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的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不仅带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提高小农户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对种植马铃薯的农民来说是最为期盼的。曾经是一名司机的许近文看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前景,2014年回到老家翔安,转行成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陆续买了6台大中型拖拉机,还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人一起从事农机服务。
他介绍道,“马铃薯、胡萝卜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应用于耕整、起垄、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节约了作业时间。以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例,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5%以上。”
“机器换人”,促进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截至11月底,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0.2%和73.11%,分别较2018年提升13%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