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培训 提升见成效
小故事C:“在我接触的失业人员中,很多不是大龄失业人员,就是文化素质偏低,无一技之长,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徐姣说,要盘活这部分存量,最直接的办法还得靠“技能在手,饭碗不愁”。以她所在的金安社区来看,很多失业人员是家庭主妇,家庭困难又必须在家照顾孩子,因此社区目前主要的帮扶就是对他们开展插花、串珠、烘焙等各种特色培训,让这部分人可以在家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社区居民康伶俐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就近上班,在徐姣的推荐下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育婴师培训,最后到附近的幼儿园当了一名保育员。能顾家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康伶俐充满感激。
“这份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和带孩子不冲突。”从去年8月份起,待业在家6年的李川燕有了一份新工作——莲花五村垃圾分类监督员。不过,这已经是街道为李川燕推荐的第N份工作。
“我们可提供的工作,往往和失业人员要求有一定差距。”嘉莲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林斐昂道出了自己的困扰:虽然他们定期走访辖区160多家企业,但企业可提供的再就业岗位大多是保安、保姆、钟点工等,工种很有限,层级也比较低,“牵线”成功的比例还是不高。“辖区待就业的2000多人中,仅不到一半的人成功介绍就业。”林斐昂说。当地统计数据则说得更为直白:思明区仍有近3万的本地失业人员无法被有效盘活。
“即便是电焊工,每家企业的具体要求都会不同。”欧阳昌向表示,他们也在研究“分类培训”制度,做好培训对象的需求摸底,开展区分性、针对性培训。比如,文化水平不高、就业(创业)技能缺乏的,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再开展相匹配的技能培训。此外,围绕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加紧建立与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协作机制,精心挑选行业和重点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
接下来,厦门市人社局将探索建立一体化工作理念,把就业服务和人社系统的技能培训、企业用工、劳动关系等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落实“一企一策”政策,居民就业、企业用工需要什么培训,就办什么班,培训结束前组织相关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到培训班进行推介招聘,尽量实现结业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