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数据 供需巧匹配
小故事B:如愿以偿当上社工后,住在思明区嘉莲街道松柏社区的刘燕珠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跟松柏社区居委会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郑丽菊“汇报近况”。刘燕珠的这份工作,就是在郑丽菊的“精准帮扶”下找到的。
原来,得益于厦门市人社局打造的“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郑丽菊发现了本科毕业的刘燕珠赋闲在家的信息。走访入户后,郑丽菊就把刘燕珠希望能从事社区工作的要求录入到系统里,并推荐她到社区应聘。最终,刘燕珠顺利考到松柏社区任社区网格员,“多亏了这个平台,让我工作轻松多了”。郑丽菊说,在“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的帮助下,她已帮10多位居民找到了心仪的好工作。
“以前我得被动等居民上门求助,现在我可以主动出击了。”金安社区劳动保障站组长徐姣告诉记者,“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早已成为她的“得力助手”。依托该平台提供的本市户籍未就业人员名单,徐姣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入户走访调查登记,采集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信息,然后再通过系统与企业进行更精准的对接,进行二次就业推荐,对重点就业困难人群开展送岗位上门。
近年来,厦门把“精 细 实”作为就业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模式,推广湖里区试点建立的“112”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即对辖区的每名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每年至少上门走访1次,至少提供1种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进行2次岗位推荐。除了对辖区所有户籍居民逐户上门走访,精确了解失业人员数量及其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外,还逐一走访辖区用工企业,了解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岗位资源,并按20%的比例随机抽查确认真实性。同时,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移动应用的智慧平台系统,通过平台实现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信息自动匹配。企业和居民只需要通过网站、微信等终端平台,输入需求,系统会据此自动筛选匹配,将招聘信息、求职信息、个人简历等相关资料及时推送给企业和居民,极大提高了就业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利用大数据,完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自画像’,可实施就业供需的精准智能匹配和双向主动推送。”欧阳昌向介绍说,自动筛选、精准匹配,能快速有效盘活人力资源。在他看来,当前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要求信息仍然不太对称,所以精准分析和专业服务特别重要。“要了解他们的切实需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引导其顺利实现就业。”接下来,人社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在专业职业指导、精准帮扶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培训,发挥好桥梁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条件不成熟的特殊群体,将灵活性就业和公益性岗位送到他们手中,实现工作家庭两不误。
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厦门将进一步推动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建设全市人力资源数据中心。以全市公安户籍人口数据为基础,与就业、社保和教育等部门数据比对,对16岁—60岁的劳动力人口进行精准划分、分析,建立常态化就业调查工作机制及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做到对全市人力资源状况“底数清、情况明”,实现对全市各类失业人员实施精准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