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规划】
到2022年开通5条线路 辐射岛外各个组团
将实现公交、出租、BRT、高铁、港口、空港无缝衔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成
“2005年,厦门人口已有两百万,对交通出行需求非常大,尤其体现在主要交通走廊上。”中国地质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吴爽表示,厦门正处在由“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战略转移时期,对跨海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仅靠BRT无法满足需求。“跨海通道的形成是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轨道交通能为城市跨海瓶颈地段提供大运量运输方式,是实现跨越本岛、拓展岛外的第一步。”
地铁线网规划复杂而专业。“早在2000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厦门地铁线网规划,第一稿线网规划形成于2006年,确定轨道建设会以本岛为中心。”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邓伟骥介绍,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情况、人口数量、就业岗位、公交客流以及产业、商业等要素设置的。第一稿共规划了1号线、2号线和3号线,后来围绕“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又补充完善了轨道4号线和轨道6号线。
在整体线网布局上,地铁1号线作为厦门市 地铁线网中的首条线路,在整体布局上承担拉框架、拓功能的重要职能。1号线沿城市南北向发展轴建设,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是由本岛向北辐射形成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同时也是连接厦门旧城到新交通枢纽厦门北站重要的客运通道。
“第一轮的线网规划当中,确定了地铁1号线建设要沿着BRT的走廊。”在邓伟骥看来,BRT的运营也已说明这个廊道上的客运量巨大,迫切需要快速、准点、大运量轨道交通。
“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有后发优势。”邓伟骥说,厦门地铁规划将努力契合城市结构发展。预计到2022年左右,厦门市 将有五条地铁线路相继开通,实现沿线公交、出租、BRT、高铁、港口、空港的无缝衔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将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辐射岛外周围各个组团。
【地铁生活】
以地铁走廊为依托 满足市民一站式需求
以站点为核心进行商务、商业、教育、养老等各项设施集中紧凑的综合布局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动脉,还将改变传统居住观念,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带动传统商圈升级换代。只有地铁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城市才称得上“地铁城市”。
地铁城市是以地铁作为骨架支撑起多个城市片区中心结构,实施“TOD”的开发模式和“地铁+物业”的发展模式。地铁城市并非随着地铁线网的建设而自然形成,需要超前规划和设计。从线网规划阶段开始,地铁的综合开发就与地铁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综合开发规划承载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平衡地铁建设与运营成本、涵养客流的重要作用。
规划中除考虑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与地铁换乘外,在地铁车站前一公里与后一公里的慢行交通组织问题更需科学合理地规划,在地下、地面、地上形成与地铁站点衔接的安全舒适立体的人行交通系统。同时利用城市道路或绿地进行地下空间开发,使地下空间既有商业价值又方便周边市民就近搭乘地铁;通过站点直接上盖综合开发,可整合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以交通为导向的“TOD”综合社区,将“公益性设施+公共交通空间+经营性设施”在车站周边区域及直接上盖综合体内进行复合规划建设,形成以站点为核心,周边集中、紧凑分布着商务、购物、文化、服务、教育、养老、休闲健身运动、交通换乘等各类功能设施,最大限度让广大市民可就近完成社会活动。
“我们特别注意安排与居民生活密切的商业服务网点,包括便利店、日用百货、蔬果市场、教育服务等,帮助居民就近完成社会活动,节约出行时间和出行次数,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非通勤出行。”何斌说,未来市民可依托地铁走廊和枢纽建设集聚居住和就业,实现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有机融合。
目前,厦门市 地铁建设结合站点、隧道区间、车辆段共配套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13个,总开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已完成与8家商业企业签订通道连接协议,建设与地铁站点周边物业的连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