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15年来,一直发出一个坚定的声音。
台海网6月1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 林泓/文 吴晓平/图)2017年6月14日,是习近平为厦门提出“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15周年。15年来,“跨岛发展”成为厦门发展的核心,奏响“发展最强音”。
15年的坚持和努力,厦门从建设海湾型城市,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新跨越,到“美丽厦门”规划建设,再到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从骨架到血肉到内涵、气质、灵魂,都让全中国、全世界看到,一座城市坚定的信念和步伐。
幸福,正好与此相关。
方向
“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
2002年6月,又一批大学生毕业,拎着行李、装着书,来到厦门,小林是其中之一。他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家住岛外杏林。当时他并不知道,一个重大战略,正和千千万万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调研。
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朱奖怀回忆,当时厦门主要的经济、商业和工业,全都局限在岛内,岛内的发展基本饱和,岛外的发展却明显滞后。
数据显示,厦门2002年的GDP仅648.33亿元,城市建成区仅94平方公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成为厦门城市建设发展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6月14日,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提出“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成为往后15年建设的核心和目标:
坚持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
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
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把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努力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规划
海湾型城市,画出一个美好未来
2002年10月,厦门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一个月后,2002年11月26日、27日,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
此时,大学生小林在岛内厦禾路工作,翻开报纸,字里行间跳出两句诗一样的语言:一环数片、众星拱月。这是海湾型城市的总体格局,朗朗上口,成为小林记忆中深刻的词汇。
按照上述纲要,厦门将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湾型城市框架,形成快捷完善的城市干道网、辐射型的对外交通网和现代化的市政服务网,建成海沧城区、马銮湾城区、集美城区、杏林湾文教区、同集经济带等,东部地区的开发拉开框架,初具规模。
紧接着,厦门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5月22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厦门行政区从七个改为六个。时任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的黄高裳接受海峡导报记者专访表示,调整行政区划是为适应海湾型城市总体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2003年7月15日,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框架标志性工程“海湾大道集美段”动工,在地图上画下一个点。
12月26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厦门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调整,规划范围由560平方公里扩至1565平方公里,画出一片美好未来。
同年2月17日,岛内莲坂旧城开始大规模拆迁。2004年,厦门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