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跑很多部门、写很多材料、过很多程序,这是以往企业办一张营业执照面临的“三多”,从申请到发证,至少要18个工作日,在“一照一码”改革之后,企业3个工作日内即可拿到营业执照。
从去年10月1日起,“一照一码”改革遍及大江南北,短短一周,全国累计核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营业执照28万多张。
但您也许不知道,这一改革是在厦门率先成功探索实践的,并迅速从厦门复制到许多城市。去年4月22日,李克强总理到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视察时,为厦门的“一照一码”改革探索点赞,“这将大大便利市场主体,也是商事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你们要当好改革先行者,推动全国年内实现‘一照一码’。”
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一照一码”这一领先全国的厦门样本,是厦门片区诸多创新的一个代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厦门片区出台了90个创新制度和政策举措,探索出一批具有厦门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特别报道———聚焦领先全国的厦门样本》系列报道,今日我们一起聚焦“一照一码”,这个从厦门走出、“红”遍全国的商事制度改革样本。
牵住牛鼻子
海西晨报社社长、总编辑黄毓斌
“多规合一”、“一照一码”,这两项从厦门走出的改革举措,被写进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对于全国的意义不言而喻。
厦门在深改中再次走在全国前列,与市委市政府积极提出“厦门两个一百年目标”,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入推动城市、产业、社会三大转型是分不开的。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啃骨头、涉险滩、破束缚、除藩篱,除了摸着石头过河外,找准要害、科学推演、对标先进,更有时代意义。厦门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在城市治理、发展方面的经验,结合实际总结提高,贯彻“战略思维、整体意识、实践观念、底线管控”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多规合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厦门啃了“商事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推出“一照一码”,同样是发挥特区精神,在建设自贸试验区过程中,政府先转身,用减法去解决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难题。
这两项改革,都是抓住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因为切中肯綮,所以虽有阻力障碍,依然取得成功。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厦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