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记者手记]
两代人的乌山村
本报见习记者 吴耀东
这个小山村在大帽山底下,过去叫帽山村,现在叫乌山村。乌山村离“厦门”很远,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这里很宁静。对于美丽厦门,老人们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生活美好,村庄干净。
老蔡出生在1949年,老一辈给他取了个应景的名字,叫蔡解放。老蔡的生活很简单,照看家里的几分地,闲的时候泡泡茶,与老友聊聊天。谈起变化,老蔡最大的感叹就是生活变好了。儿子儿媳妇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买了一辆11万的轿车。自己每个月有600元的补贴,“现在天天有肉吃,看病还有医保卡”,老蔡笑得咧开了嘴,两颗门牙早已不见。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与老人们相比,年轻人一方面认为村子变整齐干净了,一方面又认为不断现代化的农村,失去了乡土的气息,少了点味道。
小黄是一个90后,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也离开了黄土地,到城里工作。见惯了钢筋水泥,乌山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周末的归宿。
小黄说,现在村里有水泥路、有公厕,确实干净许多,但是水泥地“赶跑了”萤火虫,修的水渠也让小溪难复童年的乐趣,“过去家里没有围墙,院子很大,很多小朋友都来这里玩,很热闹,现在大家都围上了,见个面都难。”乌山村对他们来说,还是心灵的归宿。小黄认为,乌山村的“美丽厦门”,应该尽力保留农村的原汁原味。
这是两代人的乌山村,变好了,也失去了些什么。
也许所失去的,也正是“美丽厦门”触动他们要去找回的。
[预告]
下一站
地点:同安区五显镇垵炉村
时间:今天17:00
内容:宣讲《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内容,将百姓所需所盼反映给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