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首支女子骑警队以“温情的劝导,全面的守护”为市民群众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车驾管分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咱厝边的车管所”金山邮政警邮网点启用,车管所服务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台海网9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丽金 通讯员 齐铭 文/图)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共同见证了时代的辉煌变迁。交通,作为城市的血脉,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厦门交警,作为鹭岛交通的守护者,始终坚守在道路一线,为群众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建设全省交警首家“一站式”执法办案中心、深化车驾管便民一流服务品牌创建……近年来,厦门交警积极开展“点亮新品牌,擦亮老典型”争先创优活动,从创新执法模式到优化服务举措,厦门交警不断探索前行,形成了一个具有厦门特色、时代特色的交通品牌矩阵,为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安全,为群众的出行便利,书写着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智慧交通引领 打造智慧交管,守护路畅民安
近年来,面对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厦门交警以“数据赋能+科技创新”为发展思路,推出8个智慧交管品牌,智控、智理、智图、智飞……开启城市交通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治理水平,破解交通治理难题。
红绿灯能否由“车看灯、人看灯”变成“灯看车、灯看人”?如今,这一设想已在厦门实现。近年来,厦门交警积极推动信号灯联网建设,探索“智慧红绿灯”等创新科技应用,打造了一个“专业+机制+大数据”智慧信控解决方案。目前,厦门全市信号灯已100%联网联控,交通感知设备也逐步实现全覆盖。根据高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日,厦门城市交通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同比去年下降了15.3%。
在治理城市热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上,厦门交警探索出了以“科技+实践+机制”的综合治理新模式。对于“厦大—南普陀—双子塔—沙坡尾”景区及老城区的道路特点,厦门交警因地施策,在景区易堵路段布建子区疏解算法信控路口,部门联合协同治理,提升通行效率。今年“五一”假期,厦大、沙坡尾片区的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警情量相较于春节假期下降了50%以上。
为有效精准防控,从源头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厦门交警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一张实时算、预警准、可视化的事故高发预警“热力图”。“一张图”即可直观展示全市事故规律,预警重要事故类型及区域特点,指导辖区精准安排勤务,实现了道路交通事故及时预警、精准预防与治理。
执法创新先锋 创新执法模式,提升工作实效
涉案当事人一进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就像上了“流水线”,办案民警可以“一站式”办齐入区、看管、审讯、送押等全流程业务,以往需要跑两三个地方、来回奔波两三个小时的流程,现在只需十几分钟就能一站完成……这一执法办案新模式在厦门交警支队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已得到了成熟应用。
厦门交警支队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家由警种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独立管理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行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运行机制,让执法办案更加规范、集约、智能、高效。截至目前,中心共为2000多起案件提供了支撑,平均办案时长缩减了8个小时,节约了65%的警力。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飙车炸街等违法行为,厦门交警积极开展执法创新,建立飙车炸街扰民交通违法信息研判机制,采取视频巡查与动态整治、区域专打与统一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准查纠。同时,在岛内违法行为多发、群众反映强烈的鸣喇叭乱象突出路段测试安装了机动车乱鸣喇叭“声呐雷达”定点抓拍设备,加大对违法鸣笛车辆的自动监测力度,着力提升整治成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厦门交警在创新执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智慧执法”新模式,为民警配备了一双“智眼”——5G智能执法记录仪,采取“前端抓拍+后台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执勤执法过程中智能感知、主动告警,快速为执勤警力提供数据支援。
服务为民担当 用民意引领警务,为民解忧办实事
今年7月,有群众反映,湖里区金民西路金昌路口未施划人行横道线,易引发交通事故。接到反映后,厦门公安交管民意服务中心立即指令湖里交警大队核实情况,并迅速协调施工单位,仅一天就完成了标线施划,受到了群众的表扬:“太高效了,一天就解决了问题,给厦门交警速度点赞。”
其实,这只是交管民意服务中心为民排忧解难的一个缩影。去年1月中心成立以来,厦门交警便坚持以民意引领警务,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受理群众诉求 47.74万件,办结率达98.92%,回访满意率达99.68%。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针对群众反映交管业务网点少、办事距离远等问题,交警支队全面构建车驾管政务服务新体系,将车管所窗口前移、服务延伸,全力打造“咱厝边的车管所”服务品牌,逐步形成了“1+5+N”15分钟便民服务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安车管服务。
道路上发生车祸人员受伤,如何让伤者尽快得到有效救治?今年来,厦门交警不断深化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着力畅通“警医”联动绿色通道,提高交通事故伤员救治效率。目前,交通事故危重伤员的成功救治率达79.56%,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致死致残率。
以服务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交警支队在精准宣教,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上也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女子骑警队“厝边小茶会”走进社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教课;依托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营运驾驶人、快送骑手等重点人群的交通安全培训。
队伍形象提升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锻造过硬交管铁军
2022年10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正式实施。2023年,厦门交警以此条例为指引,率先在全省交警系统打造辅警实战训练基地,将岛外分局交通辅警、外包服务协警融入交警支队交管一体化培训,并对新招录人员全员入训,实现培训对象全覆盖,不断强化辅警岗位履职能力。
截至今年9月,辅警实战训练基地累计参训人员达2100余人次,辅警队伍执勤执法形象明显好转,涉辅警信访投诉件同比下降22.5%,基地也被评为年度“党员先锋岗”。
厦门首支女子骑警队便是从辅警实战训练基地走出来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承载着道路交通巡逻防控、轻微违法劝导纠正、交通法制宣传等多项任务,以“温情的劝导、全面的守护”为市民群众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成为厦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厦门交警还组建了一支男子骑警队,男子骑警队承担着路面巡逻、外宾勤务保障、交通违法行为整治等工作,致力打造成为“制度完善、作风优良、作战有力”的交警尖兵队伍,不仅是打击道路交通违法乱象的尖刀,更是为民服务的坚强后盾。
在队伍提升方面,厦门交警不断健全完善队伍管理建设体系,从严抓实纪律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公安交管工作差异化考评牵引激励作用,激励民辅警担当作为,先后涌现出了“最美基层民警”倪晓明、“身边好辅警”曾华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造就了如今这支公安交管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