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食安办为第三届“十佳食安卫士”颁奖
▲市场监管部门严查校园食堂
▲“月月查民评分队”队员查看餐饮后厨卫生情况
台海网9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黄煜 陈雪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探索构建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出台各类政策法规,组建社会共治队伍,开展“护航开学季”行动,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这一组数据足以见证厦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努力:厦门市在省对设区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连续8年考核成绩全省第一或A级;发布115项严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标准,推动62家企业的670种产品通过“鹭品”评定;将13.4万余家经营主体的73.6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管理,食品抽检量达到每千人9.5批次,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率先全省实施覆盖全域的食品安全公共责任险;打造“食安卫士”品牌,组建“月月查民评分队”,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1000多项安全指标严于国标 让高品质食品走上餐桌
食品安全,标准先行。食品安全标准是评价食品安全状况的标尺,也是衡量食品质量的试金石。作为一座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早在2019年,厦门就率先全省启动建设严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十四大重点工程,并将供厦食品标准建设工程列为首要工程。
市食安办指导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以国家标准为基础,通过与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的标准比较研究,逐步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厦门已发布115项供厦食品标准,1000多项安全指标严于国标,其中学校“星级食堂”评定、供校集体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制止餐饮浪费管理规范等20余项管理规范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首创。
厦门率先全省出台的预制菜系列标准,助力联华航空食品、见福食品等企业抢占预制菜市场,冷藏预制菜销量增长10倍。此外,还制定了乌龙茶等茶叶标准,以及土笋冻、马蹄酥、海鲜卷等传统美食标准,填补了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的空白,其中土笋冻标准更是晋升为福建省地方标准。
在制定供厦食品标准的同时,市食安联还牵头组织专家,开展对省内外40家农产品种植基地的评审,将供厦标准延伸到宁夏、云南、江西、新疆等省外优质基地。如今,厦门基本建成了以标准建设、产品评价、源头审查、全程监督为支撑,监管部门主导,食品龙头企业、技术机构、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覆盖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作为供厦食品标识的“鹭品”公共品牌成为首个厦门市全域公用品牌,已有62家企业的670种产品通过评定,加贴“鹭品”标识上市销售,并进入学校食堂采购的大宗食材目录,首批覆盖30多万名学校师生,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2024年6月,市食安联与“新疆品质”区域公共品牌国际认证联盟就“鹭品”与“新疆品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标准共通互认,强化产销对接,将新疆优质食品引入厦门市民餐桌。
104个学校食堂改造升级 全力守护学生“盘中餐”
校园食品安全、学生用餐安全一直是家长、社会高度关切的问题。厦门市食安办在今年秋季开学之前,会同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召开“全市中小学校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再部署暨专题培训会”,首次召集全市有集中用餐(食堂供餐或校外配餐)的各中小学“一把手”、食品安全总监开展统一培训,通报厦门市专项整治情况,并结合秋季开学就下一步校园食品安全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据统计,厦门市现有食堂和校外企业配餐的中小学校共351所,用餐学生32.3万人。其中,采用食堂供餐的学校214所、采用校外配餐的学校137所,涉及食堂承包企业41家、校外配餐企业27家。近年来,厦门市持续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模式,督促指导全市各校加大硬件设施、软件管理、后厨环境的建设与投入,校园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有力保障了师生身体健康。
今年1月,市市场监管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建立了学校寒暑假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制度,将食堂提升改造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全市食堂软硬件水平。据悉,今年厦门市预计投入3490万元用于学校食堂改造,截至目前已在全市104个学校食堂投入2596万元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此外,由厦门市食安办指导,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牵头制定发布了《学校“星级食堂”评定规范》。这是全省首个针对学校食堂“评星”的团体标准。
除了在校园食品安全上发力外,近年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转型升级、提质扩面。导报记者从市食安办了解到,从10月1日起,《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2024版)》将正式实施。
此次发布的新版目录,是在原目录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更新,新版目录涵盖了粮食加工品、肉制品、方便食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其他食品等11大类60多个品种,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允许生产加工的品种,还明确了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的范围、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及执行标准,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供更加明晰易懂的指引。
新版目录的发布,意味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将在规范化生产加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同时,它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厦门古早味道”。
263名专家共同“护航”构建食品安全共治体系
厦门的食安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大一个“秘诀”离不开社会共治多项举措的施行。
近年来,厦门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按照“推出一项活动、激活一份力量、带动一个群体”的工作思路,推出社会共治多项举措。
厦门市通过建立食安委专家库,聘请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律师团队的263名专家,在应急处置、抽检信息解读、食安科普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截至目前,专家库为食品非法添加等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供专业意见25份,开办食安科普讲座超500场次,并积极参与制定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标准。
成立“月月查民评分队”,遴选来自优秀餐饮企业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常态化参与公开执法行动,让“同行查同行”成为活动新看点、新常态;组建“荣誉监督员”队伍,聘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执法检查,为食品安全建言献策等举措,提升社会共治参与度,2020年以来,共提出食品安全相关提案20余件。
按照市政府要求,各区政府每年投入约7000万元,为全市551个社区(村)配备了711名专职食品协管员,确保每个农村行政村或城市社区至少配备1名,承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科普宣传等职责,高效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组建“食安厦门”志愿者队伍,招募来自龙头企业、高校的300多名志愿者,成立10支宣传队、11支志愿巡查队。8年来,厦门市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从64.5%提升到93.9%。有厦门市民表示,食品安全是衡量一个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志,吃得放心、舒心,也是老百姓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期待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厦门食安共治,让健康舌尖家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