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台湾公会”成立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台湾公会”会馆大楼建成于1930年,也有近百历史。
目前,全国存有两座原台湾同乡会所,一座是北京台湾会馆,另外一座则是厦门台湾公会会馆。其中北京台湾会馆于2009年原地重建、扩建,而厦门台湾公会会馆则是原址原貌完整保留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公会”会馆大楼由政府接管,1954年起由法院接管并一直使用,至2005年交由厦门市台联管理。
此后,厦门市台联充分发挥台湾公会会馆的史迹优势,把这里开辟成“厦台史料馆”,并举办了“台湾同胞抗日斗争”、“旅厦台胞组织的变化发展”等图片展览,对普及市民涉台知识起了积极作用。
“台湾公会”会馆旧址成为联系旅厦台胞情感的重要场所,人们可通过这栋建筑回顾台湾民众在厦生活变迁史以及两岸交流的历史轨迹。
由于年久失修,“台湾公会”会馆旧址有些地方破损严重,结构老化成为“危房”,自2014年闭馆,数年来不对外开放,成为不少台胞心中的遗憾。
2020年,厦门市对“台湾公会”会馆旧址首次进行全面修缮,和过往的修缮仅加固了房屋结构不同,此次是由古建修缮专家对建筑作了拆解、分析,还通过搜集大量历史照片对比发现,还原它在上世纪的历史风貌。
如今,走进“台湾公会”会馆旧址,仍能看到彩色水磨石地面。据介绍,全面修缮时,在剔除表面粉刷层、进一步查勘后,建筑内部最初的原貌才逐渐显现,其中这个彩色水磨石地面是在剔除几厘米厚的铺设后,显示出来的。
大楼中庭甬道一侧,有一棵原种在庭院中的古榕树,目前已挂挂列入“福建省古树名木”,树龄为300多岁。遥想当年,“台湾公会”会馆刚要兴建时,大楼后面当时就已有这棵200年的古榕了。古榕边上的石阶上去,原先被法院作为法官培训基地,现已弃用,大门紧锁,一片荒凉。
古老的建筑,历经百年的风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见证着两岸的交流与往来。
近年来,“台湾公会”会馆旧址已先后挂牌成立:厦门市民革台胞法律服务站(民革厦门市委)、厦门市两岸青年创业联盟(厦门市台联、厦门团市委)、台胞之家(厦门市台联)、台盟盟员之家(台盟厦门市委)、厦门民革台青之家、厦门市政协台联界别委员联系点等,也开展了许多活动,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毕竟“台湾公会”会馆凝聚着众多早年在厦台胞的感情,记载着台湾同胞在厦创业生活的历史,见证了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是两岸人民亲缘关系的物证,是联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
目前,“台湾公会”会馆旧址的利用价值还没充分挖掘起来,特别是庭院后面的原法院培训基地及后院等,因遗留问题,尚未全部移交统一管理。
保护好“台湾公会”会馆旧址,就是保护了重要的涉台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了厦台共同的文化历史。
文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护、封存,而应是在保护的同时,深入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让文物焕发时代活力,体验它更加的价值。
对于“台湾公会”会馆要如何有效活化利用,这几年来,一些学者、专家、台胞等也多有讨论与建议,如有建议把会馆打造成为文化体验空间,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会馆的历史文化魅力;还有建议将会馆与中山路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中山路对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努力扩大知名度等。
有些建议很好,值得有关部门参考。只要大家协力,才能规划维护管理好台湾公会会馆,建设“两岸记忆馆”,保护厦台同胞共同文化记忆,留存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结,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林晓峰 萧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