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厦门城中村“焕新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城中村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特殊社区,在全国不少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中低收入群体,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让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立足,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也成为事故案件、矛盾纠纷多发区域。

  让广大城中村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夯实基层治理之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是难啃的“硬骨头”,更是要直面的“必答题”。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作为改造重点。

  厦门的探索则更早。2021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提出厦门要“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2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认为,厦门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在系统谋划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全域、彻底、科学改造,规划先行,一村一策,不搞大拆大建,就地改造,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方投入,提出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惠及200多万城中村居民。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事关200多万人民生福祉

  记者采访了解到,厦门城中村现有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有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产生,是多数外来人口在厦门的‘第一站’,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厦门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持续求解城乡平衡发展和城中村治理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就提出规划建设好郊区农村,发挥好郊区农村服务和支撑中心发展功能;2005年,厦门探索出“金包银”模式(特指对城市规划中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的个别“城中村”进行改造,就地转为城市住宅区),走出一条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就地实现城市化、被征地农民“居住社区化、资本股份化、职业非农化、福利社保化”的改造新路子。

  记者在厦门6个区10多个城中村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城中村治理面临新的难题,群众有更高期待。

  安全隐患大,事故多发。全市消防火灾、治安案件约六成发生在城中村。“走进城中村,抬头不见天。”多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道路等基础设施老旧;空中缆线密如蛛网,长期超负荷运行,有的线路老化甚至破皮,日晒炙烤下漏电起火时有发生;出租房消防设施几乎空白,电动车多停放在楼道,街巷不通,消防通道被占用。

  居住环境差,公共服务不足。城中村房屋老旧,排水排污管网不足,污水横流,一下大雨就内涝;违章搭盖、占道经营等乱象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不少城中村仅有的公共场所多为宫庙、老人会等,停车位、公共绿地、文体活动场所等短缺。

  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服务和管理能力滞后。城中村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商铺商贩集中,十几名村两委干部和有限的网格员需要服务管理数万人乃至十几万人,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难以及时化解。

  “下雨天路不要被水淹”“不要臭烘烘的味道”“更有安全感”“要有公共活动场所”……对城中村治理进行调研摸底时,群众多次提到这些诉求。

  “城中村治理涉及200多万居民,是最大的民生,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必须补齐的短板。”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厦门统筹规范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

为落实厦门城中村工作总体部署,提升城中村人居环境水平,统筹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厦门市制定、实施《厦门市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简称“《编制导则》”)。   3日,厦门市资源规划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此项编制导则的相关内容。   《编制导则》明确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的角色定位,是为实现城中村发展的综合目标,针对城中村地区制定和实...

厦门城中村改造有了规划导则

台海网7月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余健平)目前,厦门市正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相关工作。为充分发挥规划统筹作用,提升城中村更新改造工作成效,近日,市资源规划局制定《厦门市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导则》),以统筹规范厦门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相关技术指引,《编制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2年。   《编制导则》明确了城...

厦门城中村“焕新记”

为了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去年4月,厦门以“现代化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包括推动道路白改黑、强弱电缆线入地、雨污管网完善、拆除违章搭盖等,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图为27日拍摄的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角。 来源:福建日报

图片故事|厦门城中村“焕新记”【图】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一角(无人机照片)。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186万租房人员,以中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的存在让外来务工...

湖里片区城中村改造 村里社启动拆除

6月10日,湖里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迎来新进展——村里社正式启动拆除。   湖里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湖里区西部,湖里老工业区南侧,毗邻城市主干道长岸路,临近轨道3号线湖里公园站,交通便捷;南邻仙岳山公园,景观资源优越。不久前,该项目获得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并完成20.8亿元借款合同签订及首笔贷款投放。   项目采用“拆整结合”的模式,拆除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