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陈鹭 文/图) 18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他用暖心“话疗”敲开患者的“心灵壁垒”;在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沟通交流中,他用耐心和爱心读懂每一个患者背后悲欢离合的故事,再从他们的故事里抽丝剥茧,“中西合璧”,寻找正确的治疗方法。
医患是同盟相互信任实现最佳效果
苏志斌,厦门市仙岳医院中西医结合封闭病区(九区)主任。谈起从医的初心,他说自己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顺理成章选择这个职业。他说,小时候,自己的妈妈经常生病,但从不上医院,因为大伯是医生,总会研墨润笔为妈妈开处方。每次吃了大伯开的药后,妈妈的病便神奇地好起来了。从那时起,在苏志斌心里便种下了从医的种子。长大后,他顺利考上了福建中医药大学。从此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2006年入职厦门市仙岳医院后,苏志斌将他所学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在精神科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精神科医师面对的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这些患者可能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沟通会更加困难,想要对症治疗,医师只有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无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里,医生是决策者,病人是服从者。但在苏志斌这里,“医患是同盟关系”,有共同的目标、相互的信任、彼此的尊重,才能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技巧外 患者内心感受更重要
“话疗”就是信任的开始,可让患者打开心扉,释放出内心被隐藏的情绪。经验丰富的苏志斌会运用中医特有的“望、闻、问、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收集疾病体征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拉近医患距离的作用。有的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特别强,苏志斌就会用关心的话语、柔和的专业推拿动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抚平患者心理障碍。
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时,精神科医师除了技巧外,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沟通上,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苏志斌更在乎患者的内心感受,以及如何建立信任、同理心等。他说,有的患者需要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和他(她)耐心聊天,了解他们的故事,为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最坚实的基础。苏志斌笑言:“可能是工作时把该聊的天都聊完了,所以平时回到家,累到不想多说一句话。”
苏志斌表示,近几年,青少年情绪障碍和学习困难问题日益严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倍受家长们的信赖,特别是有些处在萌芽阶段的精神疾病,通过中药的调理,配合针灸、耳穴压豆法、穴位贴敷、推拿、拔罐、刮痧等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如何预防青少年情绪障碍和学习困难问题上,苏志斌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坚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临床上,经常有家长会问,到底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苏志斌举例,比如呼吸放松法,中医称之为“吐纳”,是将人体的“气”,从胸中导引至下腹部,也就是“气沉丹田”,调节人体的情志。中医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通过平稳、深沉、有节奏的呼吸,可以帮助平复情绪,使情志舒畅,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而西医指的是腹式呼吸,通过腹式呼吸对自主神经系统、呼吸功能、肌肉紧张度、注意力和内分泌系统的综合作用,起到放松身心的目的。两者可谓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让患者受益。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中各有所长,只有有效整合中西医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合璧”为患者找到最好良方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厦门市仙岳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经过17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通过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验收,获批省临床重点建设单位。为了发挥中西医疗法在精神科领域的优势,不久前,该院中西医协同诊疗中心揭牌成立。未来,医院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中心道路上不断前行,加强运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走进新开设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中心,古色古香的新中式家具、古朴典雅的中医诊疗室、弥漫着浓浓中药味的香囊………无不彰显着浓郁的中医文化气息。就连该诊疗中心的标识,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苏志斌介绍,标识的设计以合欢花为基础,融入中医五行,传递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中医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更是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调节人体五脏的功能,平衡五行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目的。
未来,苏志斌将不忘初心,在中西并举、修德精医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为精神疾病患者找到那副最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