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的厦门市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主场活动举行。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旨在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提高厦门公众多样性保护意识,持续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活动现场,举行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及湿地鸟类科普宣传活动”;厦门新机场填海造地项目建设单位介绍了填海造地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措施、进展;有关专家、学者介绍了海洋生物保护、鸟类保护的价值、作用、做法等。
湿地鸟类科普图片展。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和市民群众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参与厦门新机场填海造地工程2024年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黑鲷、黄鳍鲷分别30万尾、50万尾。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技术,将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放入自然水域中,增加其数量和种群密度。”工作人员介绍,增殖放流不仅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有助于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促进渔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保护当地的渔业文化。
现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厦门相继推进海沧湾、五缘湾、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等5个湾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并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其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下潭尾红树林,结合多年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构建出“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多毛类生物量均明显提升;建立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如今的80多头;率先实现文昌鱼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目前文昌鱼种群数量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提升174%……
市民放流黑鲷、黄鳍鲷。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如今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厦门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筼筜湖治理“二十字方针”到全市海湾的科学治理和修复,再到建立“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格局,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塑造了高颜值生态、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提升了高品质生活”。今后,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持续推动厦门市民群众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推动厦门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源:人民网 余乃鎏、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