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陈鹭 文/图) 从医20多年,他曾经所在的病房是暴力风险最高的地方,却从未发生一起与暴力相关的不良事件,这与他长期在科室提倡的医者仁心、重视人文关怀的理念密不可分。
他倡导药物、心理及康复治疗融合一体的全方位治疗,助力患者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对于精神心理医生这个角色,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医生不是万能的,但可以在你人生最迷惘甚至绝望的时刻,陪伴你穿越黑暗,找到属于你的精神家园。”
他常说:“只要你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他就是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七病区主任、第十一党支部书记郑一雄。
心理的治疗 陪伴是一种无声的疗愈
郑一雄所在的病区属于急性封闭病房,患者大多以青壮年为主,病情重,还有不少患者有暴力倾向。但郑主任凭借对这份职业的热诚和对患者无私的爱心,为许多精神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挽救了生命,赢得了患者的尊敬和爱戴。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精神疾病患者着想,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耐心地倾听引导,提供专业的诊疗,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理性思维,减轻痛苦。
近几年,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心理治疗,不像外科疾病治疗,一台手术或者是一剂良药,就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它需要医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沟通技巧,陪伴患者度过最困难的时期。”郑主任认为这一点在青少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女生小曾(化名)被诊断为抑郁症。她母亲将她带到郑主任面前时,病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状态了:出现自残行为,手臂上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拒绝说话交流,不愿意去学校上课,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内。此前也看过其他医院的不少心理医生,但皆因小曾拒绝交流而收效甚微。
经验丰富的郑主任见此情景,开口的第一句话尽显温暖:“小曾今天愿意来,肯定是希望能得到帮助。没关系,如果你不愿意讲,咱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比如写字条?”小曾毫无反应。郑主任并不急于要结果,他知道,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也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的一种方式。20分钟的“静默”过程,更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和建立信任的策略。小曾虽然什么也没说,但细心的郑主任注意到小曾不经意间也会偷偷观察他。临回去时,郑主任为她写了一张字条,希望她回去思考,把想要说的话记下来。
果不其然,小曾感受到了郑主任的善解人意,第二次主动预约前来。这一次她依然不愿意开口说话,但在郑主任合适的沟通技巧和耐心引导下,小曾终于写下了她几个月以来第一次跟人沟通的话语。之后,她也开始尝试和郑主任沟通,倾诉了她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境和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郑主任通过科学的心理疏导和专业的治疗,最终成功帮助小曾走出困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逐年攀升,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学业压力。”郑主任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格外关注,却忽略了社会技能教育,这些包括与人沟通、自我表达的能力等,提醒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能多抽出点时间,对孩子做有效的陪伴,关注孩子的需求,共同探索和成长。
信念的力量用爱心照亮患者回家路
心理疾病的康复,不仅仅只针对疾病本身症状的缓解。在郑主任看来,心理疾病治疗需要经过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阶段,基本上治疗时长都比较久。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脱离社会太久,只有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正常生活。
作为厦门市仙岳医院第十一党支部书记,郑主任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党性的光辉,创建了支部特色党建品牌“红心引领匠心,照亮归家之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的先进性引领着科室在医护、心理治疗、职业康复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在常规的药物、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开设了功能康复、职业康复等一系列助力患者回归社会的康复训练志愿服务项目。郑主任作为病区的“大管家”,始终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从患者入院开始,关注每一个细节,从治愈疾病,到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再到融入社会,每走一步,郑主任的医疗团队和支部党员们都用真情全程陪伴,用党性、专业和爱心为患者打通归家的最后一公里。付出总有回报,郑主任获得国家级“白求恩式好医生”、省级“抗疫最美家庭”、健康厦门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郑主任常说:“因为被患者需要,才有更强的动力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也因为自己是一名老党员,更要用一颗仁心和一腔热血去奉献社会。”
除了医者这个角色外,郑主任还是一名师者。他是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厦门医学院兼职副教授。除了乐于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外,郑主任更注重对年轻医生信念的培养。他经常和学生们探讨医者的初心是什么?能提供给患者的能量有多大?他也会分享从医20年对生命的感悟,“被患者需要,是我们从医的力量和信仰”。他希望年轻的医生除了会治病外,还要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温度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