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曙光
一年一度清明来临,我带领全家人,走进厦门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祭奠我的父亲。
看到英烈吹着军号的塑像,仿佛想起儿时爸爸带着他的司号员郑德才叔叔和我的情景。每年清明节凌晨5时30分,我们都准时到厦门海沧东山头革命烈士陵园,向他的战友——75年前解放厦门鼓浪屿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父亲李兆福15岁在山东蓬莱投身抗日,解放战争时转入“济南英雄第二团”,参加多次战役,立下十几个战功,从山东胶东一路南下打到厦门。1949年10月15日,他参加解放厦门鼓浪屿战役,10月17日解放厦门。跟他一起参战的战友,有48位牺牲,他们都安息在厦门海沧东山头革命烈士陵园。
那时爸爸的部队驻在海沧,每逢清明,爸爸就带上他的司号员郑德才叔叔和我,来到海沧东山头烈士陵园,用吹冲锋号的形式祭奠战友。
父亲在解放厦门和建设社会主义期间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评为革命烈士,安葬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
父亲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我在儿时心中就有成为军人的志向。后来,我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接过爸爸的枪,我也要从军。
1976年12月,我参军入伍了。踏进军营的第一天,听到了军号声,我倍感亲切。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它呼唤着我、鼓励着我。我是军人家庭出生,又是烈属后代,当时在部队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继承爸爸的遗志,当好一个兵,接好爸爸的班!
我在部队期间,军事工作完成优秀,入党提干,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
虽然我已经转业回到地方,也退休了,但是军人的本色我永远铭记心中。烈属的责任不能忘——那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余热,在冲锋号的激励下永远前进,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