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24海峡导报清明节特刊】军号响起,英烈精神代代传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陈婧琳整理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讲述人:李曙光

  一年一度清明来临,我带领全家人,走进厦门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祭奠我的父亲。

  看到英烈吹着军号的塑像,仿佛想起儿时爸爸带着他的司号员郑德才叔叔和我的情景。每年清明节凌晨5时30分,我们都准时到厦门海沧东山头革命烈士陵园,向他的战友——75年前解放厦门鼓浪屿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父亲李兆福15岁在山东蓬莱投身抗日,解放战争时转入“济南英雄第二团”,参加多次战役,立下十几个战功,从山东胶东一路南下打到厦门。1949年10月15日,他参加解放厦门鼓浪屿战役,10月17日解放厦门。跟他一起参战的战友,有48位牺牲,他们都安息在厦门海沧东山头革命烈士陵园。

  那时爸爸的部队驻在海沧,每逢清明,爸爸就带上他的司号员郑德才叔叔和我,来到海沧东山头烈士陵园,用吹冲锋号的形式祭奠战友。

  父亲在解放厦门和建设社会主义期间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评为革命烈士,安葬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

  父亲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我在儿时心中就有成为军人的志向。后来,我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接过爸爸的枪,我也要从军。

  1976年12月,我参军入伍了。踏进军营的第一天,听到了军号声,我倍感亲切。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它呼唤着我、鼓励着我。我是军人家庭出生,又是烈属后代,当时在部队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继承爸爸的遗志,当好一个兵,接好爸爸的班!

  我在部队期间,军事工作完成优秀,入党提干,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

  虽然我已经转业回到地方,也退休了,但是军人的本色我永远铭记心中。烈属的责任不能忘——那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余热,在冲锋号的激励下永远前进,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整理)

相关新闻
【2024海峡导报清明节特刊】以一敌八,“孤胆英雄”浩气长存

讲述人:何明全   面对敌特偷袭,他以一敌八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直面刺刀枪弹,保卫一方百姓安康。他就是我的战友,被誉为“孤胆英雄”的叶中央。   叶中央是福建厦门人,先后在原公安部队福建公安总队何厝边防哨所、原开元区人武部工作,被公安部队荣记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2次。   叶中央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那场激战距离现在也已经过去了61年。但对这...

【2024海峡导报清明节特刊】我的名字,是从未谋面的父亲取的

讲述人:刘玉华   我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刘隆就参军了。1952年12月26日,时任副团长的父亲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遭遇敌军轰炸,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我从出生到父亲牺牲,都从未跟他见过一面。父亲牺牲的消息传到海沧东孚凤山老家时,我年纪还小不懂事。关于父亲的记忆,除了父亲仅存的一张入伍照片和生前的日记本,都是来自母亲、家人和邻居的讲述。   听...

【2024海峡导报清明节特刊】外公的板车,载着我的童年

讲述人: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外公年轻的时候,是个船工。听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外公总是经常在外工作,很长时间才回来一次。   后来,每当想起外公,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灰白头发的老人,握着一条长长的撑杆,阳光下,他用力地撑开水面,推着一叶小舟在江河上游动。他的船上有时有客人,有时只有他自己,微风拂过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布满沟...

鲤城发布森林禁火令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24处检查站严查鞭炮金纸上山

鲤城启用无人机航拍,全方位、全时段进行巡山护林。 今天是清明节。连日来,随着上山扫墓祭祀的人数增加,为确保辖区森林防火形势持续稳定,鲤城区各街道、部门多措并举,扎实开展设卡检查、巡逻防控、无人机航拍、走访宣传等工作,并在各个进山路口共设置防火检查站24处、聘请155名护林员巡山护林。 “共享森林美景,严防森林火灾。”“山林防火,人人有责;一旦失警...

【2024海峡导报清明节特刊】在梦里,爸爸从未远离

讲述人:黄芩   对爸爸的依恋,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   幼时的记忆里,爸爸总是忙忙碌碌的——做不完的农活家务、带领乡亲开荒山栽果树、村办的小厂还有许多大小事等他解决……无数次我装作懂事听话的样子,乖乖答应爸爸一个人在家好好玩,却在依依不舍目送爸爸的背影消失后放声大哭,哭声在空荡冷清的屋子里回响。   妈妈还在公社工作,哥哥姐姐都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