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玉华
我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刘隆就参军了。1952年12月26日,时任副团长的父亲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遭遇敌军轰炸,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我从出生到父亲牺牲,都从未跟他见过一面。父亲牺牲的消息传到海沧东孚凤山老家时,我年纪还小不懂事。关于父亲的记忆,除了父亲仅存的一张入伍照片和生前的日记本,都是来自母亲、家人和邻居的讲述。
听母亲说,我出生那几天,父亲就因为剿匪受了重伤,在同安的外婆家休养,休养好后就直接回部队了,我和他没能见上一面。当时,母亲既不知道父亲所在部队的番号,也不知道他的职务,只知道父亲是到莆田仙游当兵。
一直到1952年父亲牺牲,他所在部队的领导和战友来家里送遗物,才知道原来父亲是在莆田仙游的一个先锋营当兵,那次受伤回到部队后,因剿匪有功被记二等功,升任副排长。后来,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运输队负责运送物资,在运送第四批物资时遭遇敌军轰炸,父亲不幸壮烈牺牲。
父亲的遗物中,有几双袜子、一件绿色毛衣、几本笔记本。看到父亲的日记本,我才知道,虽然我和父亲从未谋面,他一直在保家卫国,但他心中也在挂念着我们。我的名字还是父亲取的,父亲在他的日记本中和我妈妈说,生下来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好好培养,男孩就叫汉生,女孩就叫玉华,因为我出生时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与新中国同龄。父亲还在日记本中安慰我母亲说:“现在正赶上全中国解放,你要坚强,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
母亲也始终按照父亲生前的叮嘱,不管多辛苦,都供我念书没有让我辍学。作为革命先烈后代,我想红色基因就是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激励着我在学习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受父亲影响,在我长大有能力后,我在村里开办了扫盲班,免费教村民识字写字,组建了村办幼儿园,让农村娃也享受到学前教育。
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平凡而伟大。他用短暂而光荣的一生,践行了军人的誓言和担当,父辈们用生命换来现如今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父亲的战友说,父亲为人热心,工作认真负责,当领导没有一点官架子,特别团结同志、关心战友。村里人说,父亲为人谦和,乐心助人,孝敬长辈。我和父亲虽然素未谋面,但父亲在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鲜活的模样,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海峡导报记者 郑丽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