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有一半遗像,照片来自身份证

遗像设计师揭秘遗像背后的故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钱玲玲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制作中

      台海网4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彭美琴 郑禄宽)  

      遗像,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个生命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幅定格的画面。

  那么,遗像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在厦门,大约有一半的遗像,竟然是用逝者身份证上的照片处理完成的;也有不少遗像,是从全家福或各类合影中抠出来的;此外,也有一些老人在过世以后,家属选择用逝者年轻时候的照片,告别这一生。

  清明节将至,导报记者走进福泽园殡仪馆,这里的遗像设计师们向我们揭秘了遗像背后的故事。

如今的遗像 增加了更多生活气息

  每天早上8:30,遗像设计师们就准时打开电脑,开始为逝者修缮遗像。

  在福泽园殡仪馆,遗像设计师共有4位——王松涛、张梅琴、孙超、许俊宏,他们都来自厦门怀祥礼仪的遗像设计组暨客服制作组。多年来,这个团队已累计设计制作了近8万幅遗像。“一般来说,遗像会使用肩膀以上位置的免冠照,有8寸、12寸、14寸等不同的尺寸,目前12寸是多数家属中意的一种选择。”遗像设计组组长王松涛说。

  传统遗像多以黑白为主,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现在更多的人会选择彩色画像作为遗像。并且,和以往相对刻板的遗像相比,如今的遗像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王松涛说:“我们会建议家属为逝者选择一张能凸显本人性格的、生动的照片。例如,生前喜欢旅游的可选择旅游照,也可以用日常的生活照,还有人用了自拍照。这样亲朋好友在吊唁时,看到熟悉的照片更容易产生亲切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不过,也有一些老人家在过世前没有留下彩色照片,遗像设计师就需要利用现代技术给黑白照片填色,让逝者“焕发光彩”。

有一半遗像 是用身份证照片处理的

  在实际工作中,遗像设计团队发现,很多人在过世前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留下可以直接制作成遗像的照片,甚至不少人已经很多年都没有照过相了,连一张单人照都提供不了。

  孙超打开电脑,一幅幅已经处理好的遗像静静地“躺”在一个一个文件夹里。“这些遗像里,大约有一半都是用身份证上的照片处理出来的;还有不少是从全家福或各类合影中抠出来的。”她说。

  早些年,一位家住同安农村的70岁老爷子过世时,家属只提供了一张身份证,并且由于使用时间很长,身份证上的相片都有点掉色和模糊了。

  这样的照片是无法直接拿来当作遗像的。当时在岗的王松涛和张梅琴两人分工合作,先把照片扫描下来,用工具去除身份证上的底纹,再把照片放大,然后细心地去斑驳、补颜色、修复脸部表情……花费了整整一上午时间,终于恢复了老爷子生前的相貌。“遗像做出来之后,老爷子的女儿非常激动,拉着我们的手说,好像看到了活着的父亲一样,特别感谢我们。”王松涛说。

  随着操作越来越熟练、技术越来越娴熟,如今,把身份证上的照片处理成遗像,这个团队通常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和生命告别 也有人选了年轻的自己

  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一张特殊的遗像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张身穿婚纱的黑白老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女子的绝世容颜,宛如一位降临凡间的仙子,美得令人惊叹不已。

  但事实上,这位女子过世时,已经年过七十。

  这位李阿姨,年轻时曾是县级文工团的演员,扮演过众多角色,深受观众喜爱。这张发黄的黑白老照片,正是她风华正茂时期的剧照,记录了她最美好的瞬间。

  李阿姨过世后,在选择遗像时,家属陷入了犹豫。她一生留下的影像很多,但她本人最钟爱的一直都是那张黑白剧照。“在和家属沟通以后,我们建议就用这张黑白剧照作为遗像,这不仅定格了李阿姨人生中最完美的一面,也让后人能够感受到她曾经的精彩与辉煌。”许俊宏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众多的遗像中,还有不少人选用了年轻时候的照片,用年轻的自己,与生命告别。

与历史对话 修复归国华侨老照片

  去年12月,来自思明区的王先生将一张珍藏了近百年的老照片慎重地交到遗像设计组手中,希望能将这份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历史沧桑的宝贵影像翻新修复。

  原来,王家祖上是归国华侨,照片的主人公是王先生的叔公。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叔公义无反顾报名参加了“南洋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投身到抗战事业中,最终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老宅中的这张照片是叔公留下的唯一影像,它承载着家族的思念与敬仰,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英勇与牺牲。

  然而,历经近一个世纪,照片已变得残破不堪,因氧化与玻璃紧密粘在一起,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此前,王先生曾多方寻找专业机构修复,但均未能如愿。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遗像设计组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隔着玻璃进行精细扫描取档,再一点一点手动处理照片上的反光、发霉、瑕疵等缺陷……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四人尽力恢复了老英雄的神采,让那张饱经风霜的遗像重焕新光,得以继续传承。

  “这也是我们工作中感觉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刻。”王松涛说。

“AI复活” 目前厦门殡葬行业尚未推出

  随着现代AI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AI技术也正在被试水用于制作遗像。

  前段时间,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曾引发过大规模的关注。包小柏表示,女儿去世后,他攻读博士,经过反复尝试、训练后,如愿复刻出了“数字女儿”,不仅可以即时回应对话,前阵子老婆生日时,“女儿”还为妈妈唱了一首生日歌。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以“AI视频制作亲人复活”“亲人照片定制动画”“让老照片动起来”等关键词为卖点的服务项目还不少,客户只需将去世亲人的照片以及音频发送给商家,即可将其生成动态视频,费用少则10元,多则上万元不等。

  不过,利用AI技术“和亲人再见一面”背后的法与理,目前尚有争议,“感动”和“排斥”两种声音几乎同时出现。导报记者向福泽园殡仪馆以及厦门各大墓陵园询问得知,闽南地区对于身后事的办理相对传统,目前AI技术尚未应用于遗像或纪念环节。“我们已经在关注这项新技术,也做了一些尝试,请了设计团队进行开发制作,但目前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加上现阶段亲属对于应用这类新技术的接受度并不高,暂时还没有计划正式推出。”一家墓园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
新春走基层丨一张60多年前照片背后的“棉花故事”

1960年,《人民画报》第21期封面照片:高学兰正向艾贾汗讲述并比划棉花打顶等种植技巧。   高学兰回忆,那年夏天,维吾尔族老乡来到自己当时的工作单位塔里木第一农场(简称“塔一场”,今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交流并学习技术,“我拔了一株棉花茎秆,跟她讲哪些枝叶要掐掉,这样...

绿电有了电子“身份证”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1个绿证单位等于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只有拿到绿证,发电企业、电力用户才能分别证明自己发出和使用的是绿电。要加强绿电交易凭证规范管理,防止“证”出多门。   绿电有了权威“身份...

11月1日起泉州全面实施申领临时身份证“跨省通办”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公安局户政管理支队获悉,按照公安部关于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的部署要求,11月1日起,泉州市全面实施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证提供更多的便利。 据悉,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目前泉州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省通办”,群众只要向居住地派出所提交居民户口簿,以及合法稳定就业、就学、居住证明材料其中之一,45天...

出借身份证 借出大麻烦!借证给“兄弟”注册公司,“僵尸公司”逾期未申税被罚

台海网10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同法)市民林先生很讲江湖义气,把身份证借给“兄弟”注册公司,现在却因“僵尸公司”逾期未申税被罚,为了公司解散跑断腿。近日,同安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公司解散纠纷案。   林先生和郭先生是多年“兄弟”。郭先生是厦门某公司股东,持股70%,另一股东徐某持股30%。2009年,郭先生找林先生协商借其身份证办理股权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