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彭钦平)入冬以来,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爸妈们为了让娃尽快退烧,会尝试各种“降温”办法。殊不知,如方法不当或加重病情。
儿科医生提醒,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皮肤血管强烈收缩,不但不利于散热,还可能导致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同时,由于孩子发烧时,全身毛孔张开,能够迅速吸收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儿童对酒精的耐受性较低,大量酒精进入体内来不及代谢,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对酒精过敏的则会导致过敏性休克。
此外,很多家长认为“捂一捂,出一出汗就好了”。医生表示,不建议给孩子捂汗退热。给孩子捂过多的衣服或被盖,会让他们没办法经皮肤散热,可能导致体温越来越高,甚至引起严重的捂热综合征,出现呼吸衰竭、脱水、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孩子体温低于38.5℃且没有热性惊厥史,只要精神状态好,家长不用过于紧张,可先选择物理降温。”厦门前埔医院彭常红医生介绍,使用温水浴,通过温水(37℃)毛巾擦拭大血管分布的颈部、腋窝、肘部、腹股沟、腘窝等处,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水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和散发体热。如果低烧,但精神不好,家长就要警惕了。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当体温到38℃时就应使用退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