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筼筜湖正在开展第五期综合治理,未来湖区水将更清、景将更美。近40年来,厦门遵循20字治湖方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昔日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俯瞰位于厦门岛西部的筼筜湖,水清岸绿景美,但在30多年前,它还是一个臭水湖,围湖造堤和城市污水直排让周边居民避而远之。
改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厦门开始按照“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湖方针,科学治理筼筜湖。从1984年至今,筼筜湖先后开展五期综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项目,逐步实现“湖水基本不臭”“晴天污水不入湖”“汛期污水不入湖”。
2017年起,筼筜湖开始第五期综合治理,并在2020年全面铺开。围绕控制雨天溢流污染、提高湖区防汛标准、改善湖区水体动力等目标,截至目前,第五期综合治理已完成了筼筜湖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一期,总清淤量83万立方米,为近15年来的最大规模;与此同时,还建设了3.3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水体交换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也已投入使用,湖区强排能力翻倍,防洪标准从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厦门还着力构建共建共管共享格局,让筼筜湖治理成为厦门人共同参与的“家事”。筼筜湖沿湖兴建公园绿地,两岸14公里的环湖步道逐步打通,多个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的投用,让市民实现推门就能进园,漫步即可亲水。“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等制度的落地,也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参与湖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来源:厦门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