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通讯员 龚小婉 文/图)昨天上午,厦门港嵩屿作业区,三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依次排开停靠在泊位上,红白相间的桥吊吊臂下,集装箱不断穿梭来回,进行紧张有序的装卸作业。忙碌喧嚣的“铜墙铁臂”与后方不远处美丽宁静的鼓浪屿相映成趣,构成这座港口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据悉,这是厦门港首次实现3艘15万吨级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列队”并靠作业。而本周,嵩屿作业区预计将完成8艘15万吨级及以上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其中5艘为20万吨级)。
此次靠泊的三艘船舶均为航运巨头马士基运营,分别为“马士基 迈克凯尼穆勒”轮(长近400米)、“爱莉诺娜 马士基”轮(长近400米)、“古诺沃 马士基”轮(长366米),均为15万吨级及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在厦门港完成装卸作业后,其中两艘巨轮将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摩洛哥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港口,运载着中国产品,从厦门港走向世界。
超大型船舶的靠泊对于港口的水深条件、设备设施、配套协同保障机制等均有着极高的要求,厦门港嵩屿作业区停泊水域不冻不淤、水深条件优越,是公认的天然深水良港,同时坐拥距离厦门港主航道最近的地理优势,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一流的服务水平,持续稳定地为航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成为全球巨轮的热门“打卡点”。
嵩屿码头2007年4月20日试投产,当时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艾玛·马士基”轮(长近400米)首航厦门港,靠泊嵩屿码头。就在本月,嵩屿码头又迎来全球新晋“船王”“地中海伊琳娜”轮。作为厦门港核心深水作业区,嵩屿码头自开港以来已成功靠泊作业20万吨级船舶超600艘次,为厦门港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增添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