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央视“3•15”晚会曝光某翡翠直播间在写字楼伪造布景,所谓的货主都是演员,直播砍价不过是主播和商家编造好的骗局,收藏级别的缅甸翡翠原石到手后却与主播所称相差甚远。
近日,思明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网络翡翠原石购物合同纠纷。经法院调解,卖家同意全额返还购石款,平台同意承担连带责任。
240万元买原石“盲盒” 到手却无升值空间
林先生是一名原石收藏爱好者,2021年12月,某翡翠直播平台一则中缅翡翠原石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兴冲冲点进去,主播正在开一块原石:“缅甸天然原石,收藏级别翡翠!商场卖你20万元,现在代购价只要2万元!”林先生瞬间心动了,立马询问客服关于原石的颜色、品级等问题,而客服的回答也让他觉得物超所值。
林先生立马下单购买了一块原石,喜滋滋地等待“开盲盒”的惊喜。然而,第一块原石还未收到,主播便声称有更高品质的原石,怂恿林先生继续购买。就这样,林先生一共在该直播间购买了32块翡翠原石,花费人民币240余万元。
然而,收到货之后,林先生却傻眼了——这些石头根本不值这个价。他找了几位行业专家反复鉴定,确认这些石头都不是直播间所宣传的品级。
林先生与对方交涉无果,一怒之下,诉至法院要求卖家退货退款,并要求直播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卖家却认为,他们向林先生出售的原石都是符合品级的,有相关“鉴定报告”为证。而且,翡翠原石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在直播间,主播只能通过强光手电筒照射反映出的情况向消费者进行客观的感知描述,至于内部实际情况需待原石切割后才能知晓,原石的收藏很大程度上赌的是运气和胆略,其并不构成欺诈,不应当承担退款的责任。
疫情不误庭审 “云上调解”来帮忙
承办法官接到案件后,仔细研读案情,由于直播视频有一定的留存期限,承办法官根据原告林先生的申请,第一时间依法向被告发出书证提出令,责令其提供推介原石的带货直播视频,及时固定重要证据。本案的主要焦点在于原石品级认定的行业标准不一,经多次与各方电话沟通,承办法官认为本案有调解的可能性。
但在此期间,新一轮疫情影响了线下诉讼的正常开展,而且两被告均处在高风险地区,无法到庭。考虑到案件的时效性及程序的正当性,在征得各方同意后,承办法官决定通过线上进行调解。
承办法官多次电话联系双方做思想工作,促成双方达成退货退款的初步意向后,再通过线上调解平台组织双方磋商调解协议具体内容,并对易产生争议的退货退款条款进行释明、修正。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线上签署了调解协议,卖家最终同意退货并全额返还林先生的购石款,平台同意承担连带责任。
法官提醒:线上购物切记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尤其是大金额购物,一定要充分了解产品,理性消费,对网络带货直播要有能够“雾里看花”的慧眼,避免在商家的噱头下冲动消费。对玉石、原石等非标物品的品级及其认定标准要进行明确约定,并通过截屏页面、保存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留存证据,一旦出现纠纷,可及时维权。商家在经营时,特别是网上销售更要做到合规经营,以诚为本。
(来源: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