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中山公园焕然一新。 陈嘉新 航拍
台海网3月1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一砖一瓦,一个车站,一座亭子……曾被称为“华南第一园”的中山公园,经过改造,在古朴韵味中焕发崭新生机。本报多年来始终密切关注中山公园的发展变化,今天本报出版第10000期,我们再次聚焦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和改造亮点。
中山公园亭台楼阁碑榭巧妙布局,是厦门第一座公园,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它见证了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更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如今,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中山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
亮点突出
音乐亭三层屋檐琉璃瓦 一片片拼贴还原昔日风采
近日,随着脚手架的部分拆卸,中山公园内的音乐亭逐渐露出了真容。这个藏在公园竹林深处的亭子原本仅剩基座,改造在原址复原重建,是本次中山公园改造提升的一大亮点。据了解,全部改造将于本月中旬完成。
为了更好地再现音乐亭的风采,从前期的资料考证到施工中的工艺设计,凝聚了各方工作人员的心血。例如,设计方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力求尽可能还原音乐亭全貌。亭子共有三层屋檐,每一块琉璃瓦都要一块一块拼贴,工艺十分细致。工作人员说,手艺好的老师傅现在不好找了,再加上得慢工出细活,因此施工时间会比较长。
“厦门手绘地图”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文史爱好者杨羽翔告诉记者,当年的音乐亭位于中山公园原先的运动场(现孙中山雕塑一带)东侧,亭内可容五十余人,为举办活动时乐队奏乐之用。
景观提升
亲水驳岸方便亲子嬉戏 雾森系统古朴夜景让人流连
音乐亭修复即将完工。刘东华摄
音乐亭完工在即,将为去年启动的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画上圆满句号,这也是近年中山公园的第二次较大改造。据了解,这次改造从文化建筑的修复与重建、水体水质提升、设施改造提升、植被的优化与更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造后的园区,亲水驳岸成为大人和小孩一起嬉戏的最佳处,雾森系统可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互动,而古朴的夜景灯也为记录这座公园的故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2017年是中山公园建园90周年,当年对公园老旧设施进行了一次改造,提升公园景观、重整园容园貌,改造升级动物园并全面更新儿童乐园,平整完善了道路系统,同时也将游览动线进一步细化升级,串联公园的西门、中岛、东门。
当年的改造还收回了老人活动中心、晓春楼等区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延伸阅读】
公园建于1927年
曾是重要活动中心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中山公园建于1927年,曾是厦门政治、体育等各种重要活动的中心。
1929年1月20日,厦门当局于初创的中山公园内焚烧鸦片烟具。1930年3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厦门市委领导组织的“3·18惨案4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山公园运动场举行,近2000名工人、学生、教师和市民参加了这次爱国集会。1937年5月22日至25日,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在中山公园运动场举行,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作词作曲,谱写了《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歌》。
国内同名公园最具特色
被誉为“华南第一园”
中山公园遵照“东塔、西山、南球、北海”的原则而建,故东部建纪念碑(塔),西部建造假山,南部筑地球仪,北部有东岳河。在国内同名公园中,厦门中山公园最具特色,被誉为“华南第一园”。
公园南部主景为崎山,山顶一石,形肖魁星神像,故名魅星石。魅星石对着魅星河,河中又一石,合称“魁星踢斗”。中部以水景为主,水面上建有七座小桥,形式各异。北部主景有东岳河,点缀着4座古刹:妙释寺、荷庵、功德寺和东岳庙,北侧有动物园,西侧建通俗教育社。凤凰山上有六角亭一座,山麓南面原有陈文龙祠,并有廷洽桥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当年的音乐亭就像舞台
市民可在广场观赏表演
中山公园最初的设计十分精巧,南门西侧为篮球场、网球场,正中有纪念碑,碑后为体育运动场、司令台,设有400米跑道;东侧有音乐亭。蓼花溪从司令台后贯穿到魁星河,河源分二支。东门内广场上建有华表,即孙中山纪念碑,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及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碑后有鼎足桥。
此次修复的音乐亭建于1927-1931年间,由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黄奕住捐建,靠近中山公园东边。厦门诗人贺仲禹为亭子题写对联:“渺此一亭每当裙屐联翩流水调高句赓白雪,对兹佳节正好笙歌妙曼钧天乐雅响遏行云”。
亭子被毁的时间不详。彭一万说,厦门是音乐之岛,音乐亭对中山公园来说很重要,当年的音乐亭就像一个舞台,市民可以在广场上观赏舞台上的表演。
(文/记者 沈淑婷 龚小莞 图/记者 刘东华 陈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