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一方银屏,一束亮光,夜晚沉寂的村庄就沸腾了。
一条板凳,一把蒲扇,乡村多彩的生活就点亮了。
几十年变迁,曾经被称为“厦门西伯利亚”的海沧东孚,早已蜕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但是,聚在一起看电影仍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习惯之一。当村民们与记者聊起电影,大家不约而同提起一个名字:陈原来——海沧区的一位乡村电影放映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穿梭在东孚各个村庄,用光影点亮村民的文化生活。25年来,他放映电影超10万场次,被村民们称为“电影大王”。
陈原来的舞台可不限于电影领域,他热心公益事业,投身文化产业……老电影放映员以胶片为起点不断开拓,担起了更多新使命。
热爱电影的他 一头扎进胶片里
“有一天我到村里放电影,天很冷,电影快开始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大家全都跑回家了。当时我的心里有点失落,结果没几分钟,就看到大家撑着伞又回来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太暖太暖了。”抚摸着自己珍藏的电影胶卷,陈原来说,“16毫米,这是老式电影放映机胶片的规格,这一卷卷珍贵的胶片,承载着村里老一辈太多美好的回忆,也承载着我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梦想。”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电影放映工作中,陈原来渐渐被村民认识,成了村民口中“那个放电影的陈总”,孩子们还喜欢叫他“电影大王”。
虽然这份工作为陈原来和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但陈原来其实悄悄打过退堂鼓。
“下乡放电影不是个轻松活,那时候村里的路坑坑洼洼,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载着近百斤的放映设备,有时候一路震得虎口生疼。抵达之后还要放广播、搭银幕,忙忙碌碌到电影开始放映才能坐下来,在设备旁边啃一块面包或吃碗面条就算晚餐了。”陈原来说。
身边的人也劝他,“放电影没前途,不如到外面打工赚钱快。”
每逢亲朋好友相劝,陈原来总是敦厚地笑着应和:“是啊,是啊。”可是一转身,陈原来又一头扎进那一卷卷胶片里。
坚守初心的他 打造了电影博物馆
陈原来见证了辉煌的“露天电影”时代,也见证了电影放映媒介的更迭、放映技术的进步。当村口的白色幕布不再挂上,陈原来依然坚守在电影放映的岗位上,为村民们源源不断地送上文化食粮。只是这一次,简陋的露天电影变成了有趣的电影博物馆。
上个月,记者随着陈原来来到东孚街道莲花社区,一座由东孚粮站老仓库改造成的名为“百姓院子”的去处,就是他为村民们打造的电影博物馆。
见到陈原来,苏大姐快步走上前,“原来,我们这有李焕英吗?我女儿说好看,我也想看看。”“有的有的,你快来坐。”陈原来招呼苏大姐坐下,迅速翻出《你好,李焕英》的影片,为苏大姐开启了专场影院。十几分钟后,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一如曾经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模样。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在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30多台来自国内外各种规格的放映机,《南北少林》《葫芦娃》《英雄小八路》等一幅幅老式手绘海报铺满了墙面,瞬间将我们拉进曾经的影视流金岁月。
在这里,还保存着陈原来收藏的1500多部影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6毫米黑白胶片,到2000年前后的彩色电影片,应有尽有。
在陈原来看来,“百姓院子”的核心就是百姓。在这里,陈原来的“银幕”继续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村民们共有的电影文化记忆生动传承。
热心公益的他 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其实,近几年,陈原来在文化传承的平台上更活跃了,他的工作不再局限在电影领域。如今,成为海沧区文联副主席、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的陈原来,热心公益事业,投身文化产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东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土壤,然而随着部分村庄拆迁,文化资源逐渐流失。”2014年,陈原来组织成立了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致力于传承闽南文化,打造乡愁馆,收集整理当地民俗文化、家风家训,开展民俗舞蹈、踩高跷等特色文化课程。如今,协会从最初组建时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200多人。
“通过体验,更能加深村民对闽南文化的理解与喜爱,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陈原来说,如今自己做的事,正是希望通过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