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是成年的标志,18岁,正青春,18岁,奋斗正当时。如果你今年考上了大学,但家庭经济遇到了困难,不要发愁,用奋斗的汗水,来为自己实现梦想吧!
今天起,海峡导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一年一度的“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行动,又如期与您见面了。“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行动,是海峡导报的一项品牌公益活动,自2004年暑假启动以来,海峡导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共同开展爱心募捐,为当年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筹集学费。17年来,筹集爱心款超过1000万元,资助了来自厦门和福建各地,以及四川、湖北等省份的600多名大学生。广大市民读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爱心厦门”建设添砖加瓦。
今年,我们对爱心助学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升级,推出“爱心岗位——梦想加油站”的全新模式。我们将联手爱心企事业单位,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提供暑期助学岗位。同时,我们的爱心募捐渠道继续开通,接受广大读者和爱心单位捐款,我们将为参加打工助学的同学们,再额外提供一份助学金“加油包”。
即日起,欢迎广大企事业单位报名提供爱心助学岗位,也欢迎今年考上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加油,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高考成绩已揭晓多日,你考得怎么样?选好心仪的学校了吗?
如果你的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困难,供你上大学有点吃力,不要紧,你完全可以用你的双手,用你的奋斗,为自己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
即日起,本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一年一度的“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行动再度启动。今年的爱心助学与往年相比,形式进一步创新升级,采用“爱心岗位——梦想加油站”的全新形式,来为家庭困难的准大学生助力加油,让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汗水,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即日起,本报面向社会征集爱心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准大学生。提出申请的学生年龄要求为:18周岁以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今年参加高考并被大专院校录取,报名时须如实说明家庭情况,并经过所在学校、家庭所在社区和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审核。
对于爱心单位提供的暑期实践岗位,原则要求如下:每天工作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且有保障;岗位安全系数高适合初入社会的准大学生;月薪不低于3000元。
今年的夏天,火热的不只是天气,更是全城涌动的爱心,我们竭诚欢迎广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报名参加本次活动,也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捐款助学,共同为困难学子加油,为爱心厦门建设添砖加瓦。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们也期待着准大学生踊跃参加本次活动,愿大家在爱心岗位上展现自己的风采,用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报名热线:968801
助学17年
资助600多名困难学子
筹集爱心款超千万元
“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活动,源于2004年暑假一名同安女生写来的求助信。自此,海峡导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爱心助学之路已经走到了第18个年头。
每一年,海峡导报都会报道一批准大学生,讲述他们在困难的家境中顽强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0多位同学得到资助,500多位同学登上了报纸。这些同学多数来自厦门,也有不少来自福建各地乃至全国各地……他们励志求学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厦门是伟大的教育家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尊师重教的传统,爱心厦门的建设,已经凝结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17年来,无数的市民、爱心团体、企事业单位加入爱心助学的行列,筹集到的爱心款已达1000多万元。每年的暑期,在海峡导报社都会出现令人感动的一幕幕——耄耋老人来到报社,捐出自己的退休金;幼儿园的宝宝们端来储蓄罐,捐出自己的压岁钱……还有许多爱心人士或单位与贫困学子结对子,一对一帮扶,不但用钱资助,更用心关怀。还有爱心企业家连续多年举行爱心义卖,义卖所得全部捐出来资助贫困学子。
17年过去了,如今,爱心助学活动所帮助的学生们,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各界的栋梁之才;许多人也回过头来参与到助学的队伍中,反哺社会,将爱心继续传递。
亮点回放
爱心助学走出福建
大爱跨千里宜鹭爱相随
导报爱心助学,并不局限于厦门和福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不但资助了多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困难学子,更是发动厦门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数千万元,为四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学校援建了两座“嘉庚楼”。
2020年初,荆楚大地经受了疫情的严峻考验,根据中央统一安排,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抗击疫情,宜昌和福建从此“宜建钟情”,心手相连。
为了接棒逆行勇士的大爱精神,爱心助学活动再次走出福建,为宜昌的贫困学子们“雪中送炭”。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与海峡导报社领导等积极联系厦门企业家为宜昌学子筹措助学金,像关心厦门本地学子一样关注宜昌的贫困学子。
2020年8月25日,由海峡导报社总编辑陈创业带队,9家厦门爱心单位代表共同组成的爱心助学团从厦门出发,带着厦门各界爱心人士汇聚的45万元助学款,跨越一千多公里,将爱心送到了宜昌。
在宜昌期间,闽宜两地联手,举办爱心助学捐赠仪式,为贫困学子代表颁发了每人6000元的助学金。爱心助学团还进村入户,实地走访部分贫困学生家庭,并多次与当地贫困学生代表面对面座谈。
学生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受助学生代表王依平说:“我们一定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你们的爱心捐助,决不辜负你们的殷切期望!”“海峡连三峡,宜鹭爱相随”大型策划之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为宜昌贫困学子送去了经济上的帮助,也将厦门的文化传递到宜昌,更是为两座城市搭起了爱的桥梁,以实际行动弘扬嘉庚精神,践行“爱心厦门”。
创新升级
爱心岗位+加油包
助困难学子圆梦大学
往年,本报爱心助学的报道方式,主要是记者深入受助学生家中,采访其家庭和学习、生活的情况。十多年来,一批批家境困难却又自立自强、品学兼优的孩子进入公众视野,感动了一座城,令不少读者潸然泪下,大家纷纷捐款献爱心,为他们加油助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暑期一点也没有闲着,很多人高考一结束,就找了暑期工,有的到工厂,有的到饭店,有的当家教,还有的去社区当义工,他们不愿坐等社会爱心,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赢取未来。
时代在变,爱心助学的形式也应该进行创新和升级。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为爱心助学赋予更积极向上的活力,如何让爱心帮扶与个人奋斗更好地结合起来。经主办单位研究,今年“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行动,将升级为“爱心岗位——梦想加油站”的全新方式,让资助人和受助人全方位地互动起来,让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献出爱心”和“接受爱心”,而是转变为“奋斗者”和“加油站”的关系。
具体地说,我们将联手爱心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提供暑期工岗位,让同学们在入学之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企业通过发放薪酬为同学们加油,帮助同学们筹集大学学费。
同时,我们的爱心募捐渠道继续开通,本报爱心助学专用账户继续接受广大读者和爱心单位的捐款,我们将为参加爱心岗位工作的同学们,再额外提供一份助学金“加油包”,助力他们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
爱心回访
宜昌受助学生胡小燕:
利用暑假去培训机构当助教
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赢取未来,去年的不少受助学生,已经做出了表率,胡小燕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前,胡小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厦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这位寒门学子如愿走进了大学殿堂。一年的学习结束,胡小燕高兴地向厦门爱心人士汇报她的学习成绩:“我们学院有200多人,我的成绩总体上排在全院前10%。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希望将来能在我热爱的新闻领域,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暑假,胡小燕很忙。她找了一家培训机构勤工俭学,在那里担任英语助教。“这份工作不仅可以赚取生活费,还可以帮助我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一举两得。”她说。
对于厦门爱心人士的帮助,胡小燕一直都心怀感恩,她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前,我遇到一位支教老师,她告诉我大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告诉我走出去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未来,告诉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老师帮助我跨越了空间上的大山,而来自厦门的爱心则帮助我跨越了心灵的大山,带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胡小燕说。
宜昌受助学生黎颐圆:
自己联系到房管局当实习生
才刚刚结束大学一年级,就读于黄冈师范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黎颐圆已经暗下决心,计划攻读第二学位。
这一年,对于黎颐圆而言,面临很多的挑战。“大学生活和高中有着太大的不同,我还在努力适应。虽然目前我的学习成绩只有中等,但我愿意继续努力,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再攻读第二学位,提升自己的修养。”她说。
独立的大学生活,塑造了更好的黎颐圆。这个暑假,黎颐圆第一次鼓起勇气,自己跑了多个政府单位,最后成功被当地房管局接收实习。“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特别不容易!他们都不认识我,但是给了我机会,我做到了!”
回想当初,黎颐圆说:“我并非是一个优秀的人,只不过考上了一个小小的二本,却还是有人能够注意到我。在我上大学正愁学费问题时,‘海峡连三峡,宜鹭爱相随’活动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感受到了1267公里以外的深切的关怀。”“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来自厦门的爱心人士,也要感谢一路走来从未放弃的自己。未来可期!”黎颐圆自信满满地说。
厦门受助学生陈丽珍:
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传递爱心
“我的资历不如别人,所以要更努力才能赶得上。眼前的苦不算什么,未来,我想要成为林徽因那样的建筑大师。”这是走进大学校门前,陈丽珍的理想。在闽江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学习了一年,陈丽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这一年,陈丽珍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建模比赛,拿了一等奖;她还参加了省赛,虽然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但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和别人相比,陈丽珍要完成理想,意味着她将在大学期间付出比别人双倍的努力。“测绘工程专业和建筑专业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要同时学这两个专业,就要靠着自学,把别人的进度都补回来。我们学校没有建筑专业,但是我通过网课也学了不少,未来如果疫情过去了,我还准备去别的学校旁听建筑课。”
这个励志的姑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恩——她去博物馆担任志愿者,为参观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她说:“我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也希望能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将这个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