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钱玲玲/文 陆军航 常海军/图) 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起,发展至明末清初之际而中断,是汉民族独有的传统服饰。
2007年的端午节当天,汉服在一群汉服爱好者的努力下,亮相厦门白城——昔日郑成功的演武场。从此,汉服出现在厦门街头,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汉服迷”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群体。
当年,令人错愕的是,当汉族人穿上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时,会让大家觉得如此陌生,甚至误以为是“和服”、“韩服”。这一切,愈加坚定了一些汉服爱好者们推广汉服的决心,他们称呼彼此为“同袍”,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厦门每个高校几乎都有“汉服社”,这也意味着汉服在厦门,已经从“小众文化”,走向了“大众文化”。
从“汉服复兴”到汉服日常化,随着圈层扩大,汉服文化带动了新的风口,也与年轻人多元的思想文化碰撞,形成了全新的文化链路。
汉服同袍们也希望,古称“思明州”的厦门能像西安和杭州那样推出汉服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