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2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说到城市公共场所的标识语,总有一些“神翻译”让人哭笑不得,也让外国朋友们摸不着头脑。为进一步提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日前,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厦门市市域范围内公共场所双语标志标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厦门市市域范围内公共场所双语标志标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公共场所双语标识分布广泛、内容繁杂,涉及道路交通、旅游景区、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食宿、商业金融、司法系统、口岸设施等相关领域。
方案指出,双语是指除中文以外,包含英、日、俄、韩等一种或多种主要外文。排查过程中,涉及英文的部分应遵照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涉及日、俄、韩等其他外文由市外办具体予以指导。双语标志标识涉及地名的中文部分,需使用市民政局正式公布的标准地名。
据悉,《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总计14部分,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发布。其中通则、道路交通、组织架构与职务名称、旅游景区、文化娱乐、体育场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已经正式对外发布;商业金融、司法系统、口岸设施、闽南风俗等4部分由市外办、市译协具体负责,正在进行完善,争取在今年6月底前正式对外发布。
本次双语标志标识规范工作按岛内先行、岛外分批推进的方式。规范重点是现有的双语标志标识,应改尽改。
本次排查将持续到6月底。相关单位将于4月底前完成厦门岛和鼓浪屿摸底排查。对摸底排查中发现的不规范、不标准双语标志标识需调整更换,5月底前完成厦门岛和鼓浪屿整改规范工作。岛外各区的双语标志标识摸底排查在6月底前完成。
市委文明办、团市委将协助发动适当的志愿者骑行走街串巷观察,市民可通过“厦门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号和“i厦门”等平台,把标牌问题拍照并注明具体地点发送至后台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