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光立雕刻中。
庄光立雕刻作品
台海网12月1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今年70岁的庄光立家住鼓浪屿,酷爱雕刻。记者近日来到他家中采访时,他正打算用一方红色石料刻一只貔貅。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根烟,有条不紊地磨刀、设计、雕刻,刻着刻着,放在椅子上的烟烧完了,椅面上又多了一道灼烧的痕迹……他就这样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里,外面的世界仿佛也与他无关了。
现在,庄光立还把传统技艺带进校园,被多所学校聘为校本课程授课教师。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学生获得了全国奖项。
【苦练】
锯了8个多月原石后 不用尺就能锯出直角
1972年,22岁的庄光立进入厦门市工艺美术厂,成了一名雕刻学徒工。
雕刻不容易上手,一开始,得从锯原石练起。“原石要锯得尽可能大,便于后续作为雕刻主体使用,而边角料也有其他用途。”他说。师傅提醒他“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他足足锯了8个多月,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眼神和手感都得到了锻炼,到后来锯直角都不用尺子,凭感觉就能锯出90度。
当时,厂里的石雕分为打胚和修光两个大类,庄光立主要学习打胚。打胚讲究流畅灵动,将石头雕刻成形还不够,还要线条连续生动。“有的石头要因势象形,根据本身形状雕刻,有的则需要先构思,设计并画出草图再刻。”庄光立说。
石头上无法打草稿,为了打好胚,庄光立一有空就学画白描稿。他说:“这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更有数,设计出满意的造型后,再上手刻就容易多了。”在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庄光立先后学了石雕、木雕、彩绘、烧陶瓷等,当时厂里16个工艺美术品种,他就学了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