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收到的“拘捕令”
台海网9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洪恒亮 文/图)小心!“诈骗之王”携新“道具”来袭。因诈骗金额大、发案数高,冒充查案类骗术已成为“诈骗之王”。厦门警方近期接报多起冒充查案警情,骗子用上了新“道具”、新“绝技”,不少市民中招。
昨日,厦门警方发布典型案例,并提醒市民群众小心防范。
警方表示,公安民警、检察官办案调查,都是通过上门或者请当事人到派出所的方式,绝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直接调查处理。所以,市民如果遇到此类可疑情况,应及时拨打96110反诈劝阻专线电话咨询举报。
女子接“涉案”电话,按要求去茶馆“核查”
9月6日上午,厦门市民王女士接到电话,对方自称“厦门通讯管理局”,告知王女士身份信息泄露,名下一张手机卡涉嫌发送2万多条贩卖口罩信息,要求王女士配合相关部门“电话办案”,随后将王女士电话转接给“北京市公安局”的“杨警官”。“杨警官”要王女士马上到北京“配合调查,说明情况”,不然要马上找一个安静地方进行“QQ视频核查”。王女士选择了后者,拿上手机和名下银行卡到自家附近一家茶馆“核查”。
王女士回忆了茶馆“核查”的过程:添加“杨警官”QQ,视频通话,王女士看到穿警服、手持警官证的“杨警官”。“杨警官”称王女士除了发送贩卖口罩信息外,还涉嫌“张某诈骗案”,并通过QQ发送了嫌疑人张某的“讯问笔录”,笔录显示张某供出了王女士,当下百口难辩。“杨警官”要王女士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查看“刑事拘捕令”“同案人员名单”,看到自己“涉案”信息上了“公安部”网站,王女士真正慌了神。
办新银行卡报验证码,账户被“清零”
在茶馆“核查”了近两个小时,王女士完全相信了“杨警官”说到的那些“涉案事实”。接下来,她该“证明清白”了。
怎么证明?“杨警官”让王女士到银行办理一张带有动态密码器的银行卡,并将自己名下其他银行卡里的共计30万元资金全部转到这张新银行卡中。
王女士到银行办完卡,又回到茶馆包厢。这次,“杨警官”又向王女士发送了一个“国家银监局网上安全认证系统”的网址,让王女士在网页上填写新办银行卡的信息,并随时报送动态密码器上的验证码。在王女士先后报出6次验证码,新办银行卡余额清零后,“杨警官”告知王女士可以回家了,15天后会开庭审理王女士的案件。
可是,回到家后,王女士越想越不对劲,她拿出手机搜索了相关新闻,才发现自己当天的遭遇是典型的冒充查案骗术,再查银行卡才发现,卡里的30万元,已经被骗子通通转走了。
骗子“道具”不断升级,地点也更新
民警分析说,王女士遭遇的就是冒充查案骗术,骗子现在很少会直接让受害者将钱款转到所谓“安全账户”,而是在诱骗受害者点击钓鱼网站链接、报出短信验证码或者扫描二维码之前,抛出事前制作的虚假“警官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令”等“道具”。
骗子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取得受害者的信任,用“警官证”“穿警服照片”等“证明”身份,另一方面为了让受害者相信已触犯法律,抛出“通缉令”、“财产冻结令”等“文件”。据民警了解,王女士收到的“讯问笔录”,此前此类诈骗案件未出现过,更具欺骗性。
王女士回忆,她就是在“警官视频”、“查看拘捕令”和“讯问笔录”等的轮番“攻击下”,一步一步被深度洗脑,进而在办理新的银行卡后将动态验证码报给“杨警官”。
与以往冒充查案骗术不同,骗子为了规避公安机关查找受害者,已不在“找安静地方配合调查”的环节让受害者到酒店开房,而是选茶馆、KTV等不用登记信息的场所。
警方提醒
如何识破假“公检法”?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首先,公安民警、检察官办案调查,都是通过上门或者请当事人到派出所等相关场所的方式当面办理,绝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直接调查处理;
其次,“公检法”机关不会以通话内容“绝对保密”为由,让你将手机设置成呼叫转移。“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不会通过网络、传真的方式送达;
最后,市民群众接到此类电话,看到此类图片信息,不必惊慌害怕,应直接挂断电话,并及时拨打96110反诈劝阻专线电话咨询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