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米糕是中国的传统小吃食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古籍里的“稻饼”“饵”“糍”等指的都是类似的食品,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第一次有了“米糕”的正式称谓。北魏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古人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
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米糕,而闽南古早味的米糕因为工序繁琐、费时费力,如今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旧时的闽南,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米糕祭拜,这是它曾经盛行不衰,深深烙印在闽南人记忆里的原因。而今天,传统米糕开始被各种精美便捷的点心替代,那种吃上一口就满心欢喜的老味道很难觅得了。幸运的是,我们在翔安的一户人家找到了这种味道。
采访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农历七月做出来的米糕最好吃。因为这个天气的温度和湿度,做出来的米糕最松软。中秋后天气逐渐干燥起来,米糕的口感也会慢慢地变硬。看来我们赶得正巧。
那天采访完,发了个朋友圈,引得圈里一众好友纷纷感叹着,开始了回忆杀。于是隔天和友人又开了二十公里路的车,专程去买上几斤刚出炉的米糕。刚出炉时的米糕配上几口清茶,思绪一下子就被带回孩童时期,围坐在大人旁看着她们做着米糕,或是眼巴巴看着屋梁中间挂着的吊篮,想着吊篮里的米糕什么时候可以再吃呢……
让我们走进翔安新圩后行村蔡保珍的家里,和她一起寻回那古早的记忆。
蔡保珍和新出笼的米糕
屋外的艳阳下,晒着一排排的蒸笼。走近一看,蒸笼上还记载着年份。旧时绑蒸笼都是纯手工制作,绑蒸笼的师傅大多为莆田人,绑完一个蒸笼,师傅会把当年的年份记载上去。我找了找,最早的一个写着“一九八五年”。那浓浓的古早味顿时冒了出来。
如今,蔡保珍家的手工蒸笼就有九十多个,加上后来的铁蒸笼,总共有百来个。然而生意好的时候,这么多蒸笼还是不够。“我在我们新圩可红了。”她甜甜地笑着说,像孩子一样。
从小会做,蒸出美味与众人分享
蔡保珍回忆,在她孩童时期,父亲便在村里给人家加工米糕粉。她从小就觉得做米糕好玩,有时忍不住伸手去碰,还会被长辈喝斥。因为兴趣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到十几岁,她就学会了米糕的制作要领,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不知不觉的”。因为喜欢吃,蔡保珍便常常有意识地和嫂嫂们聚在一起琢磨研究一些闽南古早小吃的做法,今天蒸个米糕,明天蒸蛋糕馒头等,渐渐地,也就熟能生巧了。
后来组建了家庭,蔡保珍和丈夫在家中的自建房经营起一家小商铺。当时在院子里造了个柴火灶,店里生意不忙的时候,她便会做些米糕、碗仔粿之类的古早味小吃。本来是自己吃的,有客人来买东西时也会请客人尝几块,结果常常是客人们这个吃一块那个吃一块,自家还没吃上几块,很快就分享完了。客人们都在感叹好吃,说以前新圩还有十几家店做着米糕生意,但慢慢的就找不到了,纷纷建议蔡保珍专门做一些古早小吃来卖。
尝试创新,让古早味具有现代感
蔡保珍的米糕店就这样开张了。米糕虽美味,但做米糕的流程繁琐辛苦,难怪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做米糕的工具做前都要先擦洗一遍,做完也都要擦洗一遍,洗完了一天拿进拿出的也要费不少时间。”蔡保珍感慨道,“我已经五十几岁了,每天凌晨两三点还要早早起来准备做米糕的工具,现在年轻人当然都不想学这个了。我常说看你们哪个要学我全部教给你们,可没有人做得到,太辛苦了。”
这门手艺迟早会断掉,最大的原因是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古早味”了——这是蔡保珍的见解。“小时候,我奶奶叫我和她一起包粽子,我不去包,她就会说以后奶奶走了,你们不会包就没得吃了。这样的话我现在跟女儿念叨就没用了,女儿说有钱外面什么都能买到。可她不知道,工厂大批量做出来的东西已然不是古早味了。”
蔡保珍拿出了一些可爱的糕点模具,上面有hello kitty、小熊维尼之类的图案。她说,她准备用这些带有现代图饰的模具来做一些米糕,拉近年轻人跟古早小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