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评选“特色品牌” 推动小作坊规范化建设
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破解难点痛点堵点,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市场监管局构建了监管部门严格监管、行业协会自律规范、保险共担风险等多元参与、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体系,将小作坊生产加工提升至良性运行新轨道,向“精、美”方向转变。
翔介青豆制品加工店酝酿转型升级。
作为翔安特色食品,新圩豆干、手工面线、马蹄酥深受市民喜爱。但是,由于缺少国标、地标或行业标准,食品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行业发展受到阻碍。对此,在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市质检院专家与翔安区市场监管局、新圩青年创业促进会以及30余家小作坊业主成立“标准起草研讨组”,制订并发布了翔安“新圩嫂”公共品牌首批3项团体标准。
我市各区市场监管部门还采取措施,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引入小作坊综合治理,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发挥事前第三方监督作用,对生产者起到约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促进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创建了4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其中两家小作坊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成立了1个特色食品小作坊联盟,4家小作坊获“厦门老字号”特色食品品牌。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264家小作坊全部取得核准证,获得“身份证”。
据悉,今年,市市场监管局仍将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为评选主体,评选出厦门“特色品牌”,让“草根美食”通过品牌化、规模化走得更远。
【数字食安】
■针对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及十大攻坚行动,全年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05件,罚没金额2968万元。
■“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应用不断扩大,目前累计已将7.81万家经营主体的37.9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累计交易台账近2.1亿笔。
■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超过80%,优先实现学校、医院、养老院食堂基本覆盖。
■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7份每千人,抽检合格率为98.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信息公开率达100%。
(记者 高金环 通讯员 史婉慧 韩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