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纪念章,朱文敬和老伴都很高兴。(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朱文敬于1949年获得的二等功奖状。(受访者供图)
拿到刚获得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朱文敬将其紧攥在手,情不自禁亲吻了一下。“我离家参军到现在70年了,为国贡献,这是每个革命者都应该做的。感谢党对我们的关心。”
从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成为一名机械师,到1985年离休,朱文敬在部队中度过了36年——解放厦门、金门炮战……一次次重要战役,他都跟在后方抢修武器、改造设备,为前方部队提供必要的装备支持;面对枪炮的“疑难杂症”,这位工程师总有办法。
在厦门解放70周年之际,93岁的朱文敬向记者讲述起这36载的峥嵘岁月。
原为纺织机械“师傅” 瞒着家人参军修枪炮
“当兵很有意思的!”忆起36年的部队生涯,93岁的朱文敬不时陷入凝思,沉浸到回忆中——为了这次采访,他几天没睡好。“一点没变,还是年轻时那股钻研、认真劲儿!” 朱文敬妻子王惠星说。
朱文敬是部队后勤修械所的一名机械师。1949年,23岁的朱文敬在上海一家工厂当师傅,负责制造纺织机械。当时,受革命思想感召,他瞒着家里带领近10位工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后勤修械所,负责修理枪炮等武器。
加入部队后,解放军的热情以待让朱文敬感念至今:“军中领导非常亲切,谁身体不舒服,他们晚上就来送水、送药,经常关心我们生活。”1949年8月,朱文敬随第十兵团南下解放福建——“部队打到哪,我们就修到哪!”战况紧急,为抢修武器,朱文敬和同事常通宵赶工,整宿没合眼。
8月17日福州解放,第十兵团征用了敌军的修械所。朱文敬和同事把敌军受损、弃用的武器修复、利用起来。“物资匮乏,我们要保障部队武器装备供给源源不断,做前方的坚实后盾。”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第十兵团在当年授予朱文敬二等功荣誉。
当二等功喜报寄到上海杨浦区朱文敬家中,街上游行欢庆,他的父母才得知:儿子参军了。
成功“复活”报废大炮 3天交付10万发子弹
对别人断定解决不了的问题,朱文敬从不轻言放弃:“换个办法,能不能解决?”面对武器的“疑难杂症”,他总有办法。
上世纪50年代炮击金门时,我军一门“八五加农炮”的炮管被敌军打凹了一个大坑,弹药无法正常推出。专家鉴定:这门炮该报废了。但朱文敬想,一门大炮如此贵重,就此废弃实在可惜:“只要将凹陷处挖掉,再经过一些改造,这门炮可能还有救!”朱文敬几经钻研,革新技术,终于把这门大炮“救”下,改造成可打宣传弹的大炮。
战争过程中,类似难题数不胜数。让朱文敬印象深刻的,还有1955年的一次大练兵:部队临时需要10万发练兵子弹——练兵子弹需去掉底火和火药,且必须在3天内交出。“哪怕所有工人昼夜赶工,1个月都难以完成!”他另辟蹊径,研发了一套自动化机械设备,自动去除底火和火药。最终10万发练兵子弹在3天交付,朱文敬获得通报表扬。
上世纪50年代末,朱文敬所在部队的后勤修械所从福州搬到南平,他担任制件分队主任,工作内容由军械修理转向枪炮配件制造。在朱文敬带领下,他所在连队生产的每批零部件合格率接近100%,大多提前完成生产指标,获评“四好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